第一章 三國兩晉南北朝的變局
魏晉南北朝,上承秦漢,下啟隋唐,是我國古代曆史上政權更替頻繁且多個政權並存的時期。戰亂給社會生產和人民生活帶來了劫難,但是局部的統一與穩定、北人南遷以及北方少數民族的內遷、漢化又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南北經濟的發展。這一時期,尤其是兩晉南北朝時期,少數民族政權並立,民族交往、民族融合成為這個時代鮮明的特點。
東漢末年,皇帝大多幼年即位,大權掌握在外戚及皇帝的近侍宦官手中,統治愈加黑暗,形成了東漢特有的局麵——外戚、宦官交替專權。加之天災不斷,光和七年(184),張角領導農民起義,史稱“黃巾起義”。起義雖然最終被鎮壓,卻動搖了東漢的統治,此後各地豪強趁機坐大,相互征伐不斷,直到建安十三年(208),曹操在赤壁之戰大敗於孫、劉聯軍,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基礎,我國局部才有了相對比較安定的社會環境。
三國鼎立是我國曆史上一個特殊的曆史發展階段。之所以能夠出現三國鼎立的格局,其根本原因在於各地區經濟發展的態勢。南方長江流域由於戰亂相對較少,社會較為穩定,這為此地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可能。經過恢複,該地區勉強能夠自給自足,為孫、劉政權提供了物質基礎。而北方戰亂較多,社會穩定性也大不如南方,社會經濟受到嚴重破壞,使得北方政權暫時無力消滅南方政權以統一中國。這個時期,雖然仍有戰亂,但局部地區的統一以及統治者的刻意開發,使得各地區的經濟又有了一定的發展,尤其是曹魏采取了相應的措施來恢複生產,其勢力不斷壯大,也為西晉能夠在全國範圍內實現短暫的統一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