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古代中國文明 (下卷)

一、何晏、王弼的貴無論玄學

何晏(?—249),字平叔,南陽宛(今河南南陽)人。他是東漢末年大將軍何進的孫子,其父何鹹早亡,後來被曹操所收養。何晏年少時“明惠若神”,深得曹操喜愛。曹操教育子弟甚是嚴格,曹丕(187—226)在回憶父親教育子弟時說:“上(曹操)以四方擾亂,教餘學射,六歲而知射。又教餘騎馬,八歲而知騎射矣……(餘)少誦詩論,及長而備曆五經四部,史、漢、諸子百家之言,靡不畢覽。”[21]何晏從小與曹氏子弟一起成長,所受教育也大抵如此,這為他日後的發展打下了良好基礎。

何晏的青年時代在鄴城度過,其《景福殿賦》等文學作品表明他或多或少地受到當時鄴下文人的熏陶感染,具有較高的文學造詣。雖然何晏頗得曹操歡心,卻素與曹氏子弟不睦,在曹丕、曹叡(204—239)當政的黃初、太和期間,他受到排擠,鬱鬱不得誌,更多的是作為“篇章之士”為君王歌功頌德,難有作為。

曹叡死後,曹爽起用何晏,任其為吏部尚書。正始年間(240—249),何晏迎來生命中的轉折點。他獎掖後進,鼓勵創新,利用自己的聲望積極促進思想領域的變革,成為“正始玄風”的主要倡導者和領袖人物。在此期間,其哲學家與政治家的雙重身份開始形成尖銳矛盾。作為哲學家的成功使得他開創了一代玄學風氣,而作為政治家的失敗則令其在政治鬥爭中失利,慘遭誅殺。

何晏的著作隻有《論語集解》完整保存下來,但其玄學思想更多地保存在《道德論》(又作《道德二論》)當中。可惜全文已佚,隻在張湛的《列子注》中保存了引自《道論》和《無名論》的2個片段。在這些吉光片羽的文字中,我們可以看出何晏為玄學確立了一個總的原則,叫作“以無為本”。

何晏認為,“有”就是存在,既包括各種直觀的物象,也涵蓋各類人事。與“有”相對的是“無”,意指一種語言不能表達、感覺也無法把握卻在實際上支配著“有”的存在。這種“無”也可以用“道”來稱呼,是從存在中抽象出來的,與“有”相互依存,二者缺一不可。基於此種認識,何晏提出了“名教本於自然”的思想。他對名教中以孝悌為核心的宗法倫理關係相當重視,也充分肯定了儒家所提出的其他一係列規範。所謂“名教”,從本質上來說是由長期的曆史發展所形成的一套完整的封建宗法等級製度,對應著前文提到的“有”。而“自然”則是指冥冥之中支配著自然界的和諧規律,對應著前麵的“無”。人們需要順應這種規律,才能構建一個和諧自由、調適暢達的現實社會。“自然”取代了西漢以來的神學,成為人們創造曆史的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