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古代中國文明 (下卷)

第一節 北魏政權的建立及初期的漢化措施

由於東漢以來漢族政權長期的內亂和分裂,匈奴、鮮卑、羯、氐、羌等眾多北方少數民族開始不斷內遷。在爭奪黃河流域的過程中相繼建立了16個分裂割據的政權,統稱“五胡十六國”。

內遷之前的鮮卑族是我國的一個古老民族。他們最初居住在東北嫩江流域興安嶺北部東麓的大鮮卑山。拓跋部是鮮卑族的一支。拓跋部在山林中以射獵為生,並逐漸學會了馴養野生動物。由於茂密的森林不適合畜牧業的發展,他們隻好向西遷徒到開闊的呼倫貝爾大草原,過著遊牧生活。之後鮮卑拓跋部又曆盡艱險從呼倫貝爾草原南遷到今陰山、河套一帶,與中原漢族地區相鄰。在相鄰的漢族農耕的影響下,他們在保留傳統的狩獵與畜牧業的同時開始重視農業生產。

386年,15歲的拓跋珪趁前秦淝水之戰後中原處於四分五裂之際,在牛川(今內蒙古烏蘭察布盟境內塔布河)自稱代王,重建代國,年號登國。定都盛樂(今內蒙古和林格爾)。同年四月,改國號為“魏”,史稱北魏。

北魏剛建立時,外有高車、柔然等周邊遊牧民族的侵擾,劉顯、劉衛辰兩個強敵的威脅;內有拓跋窟咄等少數野心家對政權的覬覦。在這種嚴峻的形勢下,年輕的拓跋珪經過幾年的征討,將北魏周圍各部大都征服,之後又大舉伐燕,挺進中原,奪取山西、河北地區的大片土地。在新征服的地區,拓跋珪在政治上,采用漢族官製,任用儒生擔任刺史、太守、尚書郎以下各官職;在經濟上,招撫流民,勸課農桑,爭取人心,發展經濟。

為了統治的需要,拓跋珪於天興元年(398)七月把首都遷往平城(今山西大同),將平城改稱代都。

學習漢族的城市建設及城市管理製度。為了穩固在漢族農耕地區的統治,拓跋珪首先仿照漢族的建製在平城展開大規模的營建,北魏平城分為廓城、宮城和漢代舊城3個部分。廓城與宮城南北相對,廓城內有許多坊。廓城內建有佛教寺院和道觀。舊城位於廓城的東部一隅。宮城就是拓跋珪定都平城時開始營建的。拓跋珪把大量的拓跋部、漢族和其他北方少數民族的人民遷到平城周圍。北魏仿效漢族的城市管理製度,在平城設置司州、代尹和平城縣等各級行政機構。北魏實行嚴格的坊市製度,坊市分開,定時啟閉城門和坊門。為了方便學習漢族選進的文化,拓跋珪“命郡縣大索書籍,悉送平城”[1],還專門在宮城修築了存放圖書的殿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