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十七年(490)馮太後去世,24歲的拓跋宏開始親政。由於拓跋宏自幼在馮太後的影響下接受漢文化教育,所以他長大後,便成長為一位有著深厚文化底蘊的皇帝。史載:“(孝文帝)雅好讀書,手不釋卷。五經之義,覽之便講,學不師受,探其精奧。史傳百家,無不該涉。善談莊老,尤精釋義。才藻富贍,好為文章。詩賦銘頌,任興而作。有大文筆,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自太和十年已後詔冊,皆帝之文也。自餘文章,百有餘篇。”[9]北魏孝文帝還特別尊崇漢民族曆史上的至聖先賢。他曾多次到孔府祭拜孔子,詔令兗州為孔子修建園柏、墳壟,樹立碑銘,頌揚孔子聖德。太和十三年(489),北魏孝文帝專門在平城為孔子立廟,讓孔子與北魏皇室祖宗並列受到四時祭祀。對孔子的後裔也給予特別的優待。他下詔拜孔氏家族中四人為官,並選孔氏子弟一人封為崇聖侯,食邑一百戶。
為了更好地學習漢族的先進文化,鞏固北魏在黃河流域的統治。魏孝文帝決定將國都遷離平城。此外影響北魏孝文帝遷都的還有以下因素。
氣候因素。平城的自然條件差,不利於經濟的發展。平城氣候嚴寒幹燥,多風沙,“六月雨雪,風沙常起”[10]。這裏無霜期短,土地含沙量大,能灌溉的土地有限,糧食供應主要靠耐旱的作物,常常會產生糧食供應危機。早在明元帝拓跋嗣時就有大臣上書勸明元帝遷都鄴城。但是由於顧慮太多,反對派的堅決反對,隻好作罷。到了北魏孝文帝時,仍不能解決平城的糧食供應困難。甚至還出現“餓死衢路,無人收識”[11]的慘狀。
地理因素。平城地處偏僻,不便控製廣大中原地區,更不利於在南伐齊的時候調運軍隊和軍需。北魏從太武帝統一黃河流域以後,就試圖向南開拓疆土,希望能實現統一南北的大業。但未能成功。北魏孝文帝即位後,再次籌謀南北統一的大計。遷都中原不僅有利於就近統治新歸附的地方,也有利於調兵遣將、調運軍需,推進統一大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