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認為佛教大概在兩漢之際傳入中國,但直到東漢末,關於佛教的記載仍是十分零散,僅是被作為一種方術看待。東漢時期盛行讖諱、陰陽五行和鬼神祭祀,佛教教義中有鬼神和報應之說,故其最初傳入,便被當作一種祭祀,佛徒被當作方士看待,受到皇室及貴族上層社會招致。東漢明帝給楚王英的詔書中提到“誦黃老之微言,尚浮屠(即佛教)之仁祠,潔齋三月,與神為誓,何嫌何疑,當有悔吝?其還贖以助伊蒲塞桑門之盛饌”[69]。桓帝時襄楷上書:“又聞宮中立黃老浮屠之祠,此道清虛,貴尚無為,好生惡殺,省欲去奢。”[70]從楚王英到漢桓帝都是把浮屠與黃老相提並論,一起祭祀,反映了初期佛教傳播依附於本土信仰及風尚的實情。
[img alt="" src="../Images/image139-1.jpg" /]
圖4.3《三教圖》
因為早期佛教的傳播,附會於黃老之術,以占驗、預卜吉凶、看病等方術來吸引民眾,故早期的高僧都精通異術,《高僧傳》記載:安世高通曉“七曜五行,醫方異術”。康僧會不僅精通佛法,也是“博覽六經,天文圖緯”。曇柯迦羅善於“四韋陀,風雲星宿,圖讖運變”。求那跋陀羅對於“天文書算,醫方咒術”無不精通。求那毗地擅於陰陽,占時驗事,無不征驗。
佛教初期傳入,取法祠祀,與黃老並論。在於其教旨清淨無為,省欲去奢,與漢代黃老之學有相類之處,浮屠作齋戒祭祀,方士有祠祀之方。佛講精靈不死,道求神仙卻死,兩者相得益彰,轉相資益。故佛教附於黃老,僅為好黃老奇術之士所知,不為一般人所了解。佛教依附於黃老道術,二者相接近,所以當時人流傳老子化胡的故事,襄楷上桓帝疏中提到“或言老子入夷狄為浮屠”。
早期佛經的翻譯也受到道家思想的影響,為使佛經更易為漢人所接受,翻譯所用詞語很多使用道家詞語,《四十二章經》有守真論述。漢末安世高所譯小乘禪經《安般守意經》說“安謂清,般為淨,守為無,意名為,是清淨無為也”,其他如守一、本無等名詞,無不體現出道家思想的影響,唯其如此,才能使佛教更好地為漢人所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