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末年,社會經濟破壞嚴重,老百姓“寒不敢衣,饑不敢食”[11],已是“田野空,朝廷空,倉庫空”[12]的三空窘境。黃巾起義失敗後,各軍閥的私有武裝力量公開化,為了爭奪土地、人口,各軍閥間混戰不斷,加劇了社會經濟的惡化程度,全國人口數量銳減明顯。
為了滿足戰爭的需要,保證征戰過程中的糧草供應,曹操於建安元年(196)聽取棗祗的建議,在許屯田,得穀百萬斛,此後,孫吳、蜀漢相繼屯田。屯田製的實行不僅保證了軍隊的糧食供應,而且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全國經濟的發展:曹魏屯田對北方經濟的恢複有著重要的意義,孫吳屯田客觀上直接推動了江南經濟的開發。
(一)曹魏屯田
經過長期的戰亂,全國大量的人口流離他鄉或斃於幹戈,勞動力嚴重缺乏,土地荒蕪,農業歉收,衣食無著。據統計,陳留、潁川兩郡,全盛時期的人口約130萬,經過董卓之亂,人煙荒蕪,千裏無複人跡;河南鄢陵郡(今許昌鄢陵縣),全盛時期,有民戶五六萬,大亂之後,隻有民戶數百。
建安元年(196),曹操攻克許以後,開始謀劃迎漢獻帝入許,以達到“奉天子以令不臣”的目的。八月,曹操遷獻帝於許,原本隻是小縣城的許,驟然成為天子之都,人物輻輳,需求增加,而當時中原又在戰亂之中,州郡貢賦不繼[13],全國糧食短缺,糧價也頗高,以長安為例,穀1斛50萬錢,豆、麥20萬錢,不僅如此,甚至出現了人吃人的情況。糧食問題就成為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同年,曹操采納棗祗、韓浩的建議,在許都附近進行屯田。曹操之所以能夠大規模地屯田,是因其具備了兩個先決條件。一是土地,二是勞動力。董卓之亂之後,大量的土地荒蕪,成為無主的荒地,曹操利用國家能夠掌握的這些荒地進行屯田。其次,初平三年(192),曹操率軍追擊黃巾軍並將其全部擊潰,黃巾軍投降後,曹操俘獲降卒30餘萬,男女人口數百萬。曹操把其中的青壯年編入軍隊,利用其家畜、農具、資財在許下屯田。有學者認為,屯田的勞動力可能就是黃巾軍的家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