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古代中國文明 (下卷)

三、隋朝在製度建設上的貢獻

隋文帝是中國曆史上非常有能力的一位君王,素以勤政節儉著稱,同時依靠楊素、高熲、蘇威等一批能力極強的文武大臣輔佐,推行漢化與改革政策,在嚴刑峻法之下輔以儒、釋的教化,使得統一國家逐步穩定,經濟迅速繁榮,可謂曆史奇跡,史稱開皇之治。

隋朝建立之後,在各項製度方麵,均進行了較大規模的改革。

第一,職官製度的革新,廢除北周六官,恢複魏晉舊製。從西魏時期宇文泰采用《周禮》六官建立了一整套的官僚製度起,一直延續到北周末年,根據六官製度,中央行政機構中設置6個長官,即大塚宰(天官)、大司徒(地官)、大宗伯(春官)、大司馬(夏官)、大司寇(秋官)、大司空(冬官)。大司徒以下各官分掌各項重要政務,大塚宰為六官之長,總攬朝政,這一來源於理想化設計的官製,在西周時期是否曾經實施尚未可知,但在秦漢之後,中央集權日益強化,三公(太尉、司徒、司空)因為位高權重,逐步變為虛銜,諸事歸於台省,大塚宰的權力之大,無異於集三公於一身。因此,事實上六官製度實施也隻是以特定的曆史背景為基礎,在西魏和北周初年,宇文泰、宇文護相繼專政,才得以大權獨攬,北周武帝誅殺宇文護之後,皇帝親掌大權,大塚宰實際上已沒有什麽實際權力。隋文帝即位後,為加強中央集權,北朝六官製已經不再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了,魏晉時期的省寺台府官(即三省製)也隨之得到恢複。

隋朝初年改革的這套新的職官製度,據《隋書·百官誌》記載:“置三師、三公及尚書、門下、內史、秘書、內侍等省,禦史、都水等台,太常、光祿、衛尉、宗正、太仆、大理、鴻臚、司農、太府、國子、將作等監,左右衛、左右武衛、左右武侯、左右領、左右監門、左右領軍等府,分司統職焉。”這套中央職官體係,繼承漢魏以來的官製變化,開啟唐宋以後各代的官製,具有劃時代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