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的統一大業,其實始於北周武帝。早在滅北齊之後,北周武帝已經著手討伐突厥,但最後死於北伐突厥的戰事。因此,北方的安定,對於統一南方,解決後顧之憂是非常重要的前提條件。
從西魏大統八年(542),突厥從連穀等地入內地起,這一少數民族不斷對中國北方政權產生威脅。北朝後期,東魏與北齊、西魏與北周,都爭相與突厥交好,在“控弦數十萬”[2]的強大武力支撐下,突厥獲得了大量經濟與政治上的好處。
隋文帝立國之始,北周千金公主慫恿夫君突厥沙缽略可汗為北周皇室報仇,自幽州(今北京城西南)到臨洮(今甘肅岷縣)向隋王朝北部邊疆發起全麵進攻,隋朝不得不修築長城,鞏固邊塞。後隋朝實施反間計,采納大將軍公孫晟的建議,利用“離強合弱”、“遠交近攻”的策略,激起突厥內訌,加上天災饑疫,突厥分裂為東西兩部,強大的東突厥內部又分為十股勢力。同時,隋文帝在軍事上對突厥也取得了一些勝利,在交涉中又進一步分化突厥,於是突厥各部顯現衰落之勢,不得不遣使求和,北周千金公主也自請改姓,隋文帝賜姓楊,改封大義公主,取大義滅親之意。此後隋朝才能夠得以專注於南方平陳之事。
滅陳之前,隋文帝首先把早已歸順的梁國廢除。早在西魏攻破江陵、殺梁元帝蕭繹以後,梁武帝孫蕭詧被立為傀儡的梁朝皇帝,領有江陵沿江之地300裏,成為西魏、北周的附庸,史稱西梁。自隋文帝代周稱帝,北朝和南朝的政權,同樣以漢族地主階級為主體,南北對立的民族矛盾,基本已經消失,後梁傀儡政權的存在便沒有必要了。開皇七年(587),隋文帝征後梁主蕭琮(蕭詧孫,蕭巋子)入朝於隋,至大興後,隋文帝留琮不遣,並派崔弘度為江陵總管,將兵戍荊州,後梁亡國(曆三主,共33年,554—587)。這是滅陳的第一個步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