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先秦時期的運河係統
春秋至戰國初年,中原地區可以通航的各條河流,基本都已經被人們所利用,交通網絡的構建也已經提上日程,《尚書》中的名篇《禹貢》是當時人們的一種設想,並詳細記錄了這一交通網絡的輪廓。《禹貢》的作者,據考證是戰國初年人士,他假托大禹之名,設想在一個統一的華夏國家中,如何利用水道交通的便利。《禹貢》將全國劃分為九州,並將國都定位於冀州西南部的黃河附近,其他八州的貢賦都可以利用水路運輸到國都來:冀州利用黃河水運;兗州利用黃河、濟水、漯水;青州利用汶水、濟水、黃河;徐州利用泗水、淮水、菏水,再進入濟水、黃河;揚州則利用長江繞海路入淮水,再借助徐州貢道;荊州有江、沱、潛、漢各水,運輸到豫州邊境,陸運轉入豫州的洛水,再進入黃河;豫州則有洛水、伊水、瀍水、澗水等入於黃河;雍州則通過涇、渭二水進入黃河;梁州利用潛水進入漢水,再陸運入渭河、黃河。這一理想的規劃,已經可以充分看到先秦時期對於水道交通,采取的是盡可能加以利用的方式,並不斷發展和擴充新的水道交通。
《禹貢》之後的先秦時期,早期的運河已經有了相當程度的發展,司馬遷曾在《史記·河渠書》中記載,戰國時期“滎陽下引河東南為鴻溝,以通宋、鄭、陳、蔡、曹、衛,與濟、汝、淮、泗會。於楚,西方則通渠漢水、雲夢之野,東方則通溝江淮之間。於吳,則通渠三江、五湖。於齊,則通淄濟之間。於蜀,蜀守冰鑿離碓,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餘則用溉浸,百姓饗其利”。司馬遷的這段描述,基本上已經勾勒出了秦漢以前中國境內著名的運河網絡。
一般認為,最早開鑿運河的,是吳王夫差。《春秋》載,魯哀公九年(前486)夫差開鑿邗溝以溝通江淮間。但更早的,則是楚國孫叔敖曾在楚莊王時(前613—前591)在雲夢澤畔激沮水作雲夢大澤之池,有學者認為從郢都至雲夢澤應該有運河相通。據說楚昭王時(前515—前489)時,伍子胥伐楚,也曾開鑿運河,被稱為子胥瀆。但總的來看,有明確記載的運河開鑿,仍要數夫差時期的邗溝。這條邗溝由廣陵(今江蘇揚州)引江水東北行,通入射陽湖中,再由射陽湖通到末口入淮。邗溝的得名,是由於夫差開鑿運河時,在水口修築了一座以邗為名的城,運河由邗城流過,水隨城名,就稱為邗溝。但這條運河也隨不同時間,不同區域,而有渠水、韓江、邗溟溝、中瀆水等別的俗稱。邗溝在西漢和三國時代仍然是南北交通的水路要道,並成為隋朝大運河開鑿的重要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