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古代中國文明 (下卷)

二、隋朝對運河各段的開通

運河的開鑿,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促進國家的統一,但統一的王朝也更需要運河來構建交通網絡,尤其是漕運體係。隋朝對運河的開鑿,也可以看作是在經過數百年戰亂之後,對國內不同區域經濟整合趨勢的回應。一般來說,提起隋朝的運河,不可避免地要使人聯想到隋煬帝,開鑿運河也使得隋朝滅亡。不過,隋煬帝開鑿運河,卻是繼承了隋文帝的遺誌,父子二人對運河開鑿的努力,可謂是一致的。

隋煬帝在位15年,他在大業前期,頗有大展宏圖之意,在職官製度、賦稅製度等方麵進行了積極的改革,並廢除地方總管,改州為郡,率先實行了進士科考試等,但他留給後人最為著名的遺產,就是貫通南北的大運河。

長安所在的關中地區,經濟開發很早已經開始,秦國開鑿鄭國渠,灌田4萬頃,漢代開白渠,又灌田4500餘頃,史稱“關中自汧、雍以東至河、華,膏壤沃野千裏”[17]。但在東漢末年的戰亂以後的300餘年間,關中已成為胡羌雜居之地,長期失修的灌溉係統仍難以迅速恢複,農業生產遭到極大破壞。作為首都所在地的關中,必須依賴關東地區的漕運。隋文帝時期,為保證關中平原的漕運,隋文帝曾有開鑿廣通渠之舉。自關東漕運至關中的漕糧,除麵臨三門峽的砥柱之險外,還必須處理渭水河道彎曲多沙的問題。於是在開皇四年(584),隋文帝命宇文愷開鑿渭渠,“引渭水,自大興城東至潼關300餘裏,名曰廣通渠,轉運通利,關內賴之”[18]。這條漕渠於六月動工,九月應已完工。該渠命名為廣通渠,應該是因為經過華州(今陝西華縣)廣通倉下而得名。廣通倉建於開皇三年(583),是關中的主要水運倉庫,與衛州(今河南淇縣)黎陽倉、洛州(今河南洛陽市)河陽倉、陝州(今河南三門峽市)常平倉等齊名。廣通渠的開鑿,解決了國都長安的糧食問題,渠旁民眾也從中受惠,故又稱其為富民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