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煬帝時期開鑿的貫通南北的大運河,是在7世紀初中國勞動人民的偉大勞作之下完成的,直接參與運河開鑿工程的有幾百萬人。大運河開通之後,產生了非常深遠的影響:
第一,大運河把黃河、海河、淮河、長江、錢塘江聯係起來,大大縮短了南北的距離,便利了南北的交通。第二,它使南北物產的交流有了暢通的渠道,對經濟發展起了很大作用,並在運河沿岸興起了大量的商業城市,並因其地理位置的優越而日益重要,通濟渠口的汴州及邗溝南口的揚州,就是兩個最重要的例子。第三,大運河還使得隋以後的唐、宋等朝,由於南北交通的便利,更容易形成統一的向心力。在海運與陸運均無法通暢或采用新式交通工具之前,運河一直是國內溝通南北的大動脈。
大運河的開鑿過程中,因隋煬帝好大喜功,各段的工期都趕得非常緊,動用的民夫數量達上百萬。在嚴酷的監管之下,通濟渠於大業元年(605)三月開鑿,八月就已通航;永濟渠在大業四年(608)正月開鑿,數月之間已經完工。如此巨大的工程,官吏督役嚴急,不可避免給人民帶來許多苦難,大量民夫勞作過度,加之饑寒交迫,疾病侵襲,死亡過半。從隋煬帝開鑿運河的主觀目的來說,他主要是為了加強對南方的控製以及本人巡遊享樂的需要,隋煬帝在運河開通之後,又命地方官員沿途招待,率領後宮、百官巡遊江都,給運河沿岸地區帶來慘重的損失。
但是,在客觀結果方麵,運河對唐宋時期經濟發展上的積極作用,時人做出了高度的評價。《元和郡縣圖誌》稱煬帝開通濟渠,“自揚、益、湘,南至交、廣、閩中等州,公家運漕,私行商旅,舳艫相繼。隋氏作之雖勞,後代實受其利焉”[26]。皮日休有《汴河銘》,指稱“隋之淇、汴……在隋之民,不勝其害也,在唐之民,不勝其利也”[27],並做有《汴河懷古》來稱讚開鑿運河的偉大業績,詩雲:“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裏賴通波。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宋人盧襄有《西征記》評價說:“隋大業間所以浚辟使達於揚子,不過事遊幸爾……今則每歲漕上給於京師者數千百艘,舳艫相銜,朝暮不絕,蓋有害於一時,而利於千百載之也哉!”[28]這些評價,對隋煬帝開鑿運河的作為基本予以肯定。但同時也應該看到,運河開通後,中央政府的控製能力大大提升,並將對江南地區物質的轉輸置於非常重要的地位,但也加重了對民眾的剝削,晚唐詩人李敬方在《汴河急進船》中稱“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為害亦相和。東南四十三州地,取盡脂膏是此河”。唐朝後期因北方地區藩鎮割據,中央政府財政的開支,基本上要依靠江南地區,政府機構通過運河的輸送,維持著運作,一旦運河的漕運功能被切斷,唐朝的命運也就岌岌可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