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古代中國文明 (下卷)

三、府兵製的崩潰與軍事格局的變化

隨著均田製的瓦解,建立在其基礎上的府兵製也逐漸被破壞。由於唐朝不斷地在邊境用兵,邊防線一再延伸,對戍邊和出征的士兵數量要求日趨龐大,士兵服役的年限也日益延長,府兵所承擔的兵役日益沉重。同時府兵的地位也日益下降,邊將們對待士兵極為殘酷,他們侵吞士兵攜帶的財物,強迫士兵服苦役,許多士兵被折磨而死。士兵甚至被衛佐借給豪家當奴僮,受人歧視。天寶八載(749),政府不得不下令停止對府兵的征發,而此政令實際上是宣布了府兵製的廢除。府兵製廢除後,無論京師宿衛、邊鎮戍兵還是地方武力已基本上實行募兵製。邊鎮戍兵實行募兵製,他們由邊地將帥長期統率,逐步形成了將帥專兵的局麵。由於唐玄宗窮兵黷武,喜立邊功,為了滿足唐玄宗的軍事需要,當時的精兵猛將都聚集在邊鎮之地,邊防重鎮的軍事實力迅速增強。邊鎮軍事力量不斷擴大,府兵製的廢弛削弱了唐朝政府控製的軍事力量,府兵製下“內重外輕”的軍事格局被“內輕外重”的軍事格局所替代。

激烈的政治鬥爭中先後有兩個勢力強大的邊境將領(皇甫惟明和王忠嗣)對李林甫構成嚴重的威脅。李林甫為了清除邊境將領對自己權力的威脅,他突然想到那些非漢人的節度使是更為優秀的軍人,更為重要的是他們的野心隻在軍事上而不在政治上。於是在他的建議下,唐玄宗將邊境將領置於非漢人節度使之下。此舉,在李林甫看來無疑是鞏固他地位的“絕妙計策”,然而讓他始料未及的是,他的這一舉動已經為唐朝的衰亡埋下了禍端。天寶十載(751),除四川劍南以外的所有藩鎮都受胡族將領的指揮。邊鎮節度使權力不斷擴大,不僅領兵而且還掌握當地的民政、財賦等權力,很快發展成強大的地方割據勢力,成為唐朝中央統治的“離心力量”。節度使權力的無限膨脹,直接導致了安史之亂的爆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