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寶十四載(755),兼任範陽、河東、平盧三鎮節度使的安祿山結同平盧兵馬使史思明發動叛亂,自範陽起兵,以奉密旨討楊國忠為名,“發所部兵及同羅、奚、契丹、室韋凡十五萬眾,號二十萬”[7],席卷河北各地,兵鋒直指洛陽。
安祿山,出身於營州(今遼寧朝陽)地區,是有中亞粟特人血統的少數民族,通曉胡漢等多種語言,為人“忮忍多智,善億測人情”[8],有軍事才能,長於應變。安祿山初時為幽州節度使張守珪麾下偏將,後以功累遷至平盧兵馬使。因其多有戰功且善於巴結,故自天寶元年(742)起安祿山又屢得晉用加封,“天寶元年,以平盧為節度,祿山為之使,兼柳城太守,押兩蕃、渤海、黑水四府經略使”[9]。次年又晉為驃騎大將軍,至天寶十載已兼製範陽、河東、平盧三鎮,天寶十三載又拜尚書左仆射,至安史之亂前夕安祿山已是身兼三鎮,手握10餘萬大軍。可謂權勢滔天,無人能比。
[img alt="" src="../Images/image245-1.jpg" /]
圖8.1 史思明墓出土的銅坐龍
史思明,“寧夷州突厥種”[10],與安祿山同是出身營州之雜胡,同在張守珪麾下,為安祿山親信密友,兩人多年交厚。史思明本名窣於,因在天寶初年(742)入京奏事時博得唐玄宗喜歡故得賜名“思明”,安史之亂前累遷至平盧(鎮柳城,今遼寧朝陽)兵馬使。
安史之亂爆發的原因大致可分為兩大原因:一大原因是唐朝內部的腐敗和安祿山同楊國忠等人矛盾的激化。唐玄宗晚年怠於政事,任用李林甫、楊國忠之流為相,朝政敗壞,外戚橫行,大臣各結朋黨排擠異己,政治嚴重腐化。李林甫雖精於政事,然而為人奸險,人稱“口蜜腹劍”,為鞏固自己的地位瘋狂打擊排斥異己,把持朝政;楊國忠則不學無術,憑外戚身份鑽營上台,專事搜刮民脂民膏,又不通朝政,其“性疏侻捷給,硜硜處決樞務,自任不疑,盛氣驕愎,百僚莫敢相可否,官屬悉苛督句剝相惎。又便佞,專徇帝嗜欲,不顧天下成敗”[11]。李林甫、楊國忠二人又相互排擠,遂致朝政大壞,綱紀不修,政事廢弛。而精於世故的安祿山於其中浸**多年,他對唐朝繁華之下的腐朽有深刻的認識,看似強盛的唐朝實則不堪一擊。這大大助長了他叛亂自立的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