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古代中國文明 (下卷)

一、唐軍防禦階段

安史叛軍出兵後所向披靡,毫無準備的河北各州縣完全無法抵禦叛軍的攻勢。唐玄宗一朝重開邊,邊境常年發生戰爭,因此唐軍主力全在邊鎮,而內地兵力空虛且久疏戰陣,故而安史叛軍進展極快。

而此時唐朝政府內部仍對問題的嚴重程度沒有清醒認識。楊國忠得知安祿山叛亂後居然揚揚有得色,認為造反者僅是安祿山一人,手下將士未必真心歸附,不久其內部必然叛亂,安祿山早晚會被手下殺死,因此不必擔憂,這反而導致了唐朝政府貽誤戰機未能組織起有效防禦。危急之時安西節度使封常清入朝,於是唐玄宗以常清為範陽、平盧節度使,派遣他至洛陽募兵抵禦叛軍。封常清到洛陽後旬日間募得6萬人,拆斷河陽橋準備抵禦叛軍。稍後,唐玄宗又以榮王李琬為元帥,前安西節度使名將高仙芝作為副手,在長安募兵。一方麵,唐玄宗令高仙芝將飛騎、[img alt="" src="../Images/image247-1.jpg" /]騎及新募兵、邊兵在京者共計5萬人,出屯於陝(今河南三門峽市陝州區西南);另一方麵,唐玄宗又趕緊殺死安祿山之子安慶宗,罷免了和安祿山有親屬關係的朔方節度使安思順,改用郭子儀擔任朔方節度使。

十二月,叛軍已經渡過黃河,攻陷滎陽等地。封常清屯兵於武牢與叛軍交戰,在洛陽新募的唐軍不是叛軍精銳騎兵的對手,封常清一敗再敗,先丟掉武牢而後洛陽也很快失守。如此一來,局勢便更加危急,叛軍已經對長安構成了實質威脅。封常清收攏敗軍後向關中撤退,在退至陝地時與高仙芝所領唐軍匯合,二人商議後決定放棄洛陽一帶而退守險要的潼關以據險防禦關中。

攻下洛陽後叛軍的攻勢有所放緩。一是安祿山計劃於洛陽稱帝而放鬆了攻勢;二是由於河北州郡此時紛紛起義,對安史叛軍的後方構成了極大威脅。安史叛軍攻勢雖猛,但留下守備河北的軍隊卻很少,加之叛軍所行殘暴,沿途燒殺擄掠,故叛軍剛過河北,河北各州縣就聯合起義反對叛軍。河北共十七郡在常山(今河北正定)太守顏杲卿及其從弟平原(今山東德州)太守顏真卿的號召下,共同起義結盟自保,合兵20餘萬,直接威脅到了安史叛軍與範陽老巢的聯係,大有將叛軍阻隔在河南之勢。感到形式不妙的安祿山急派史思明帶兵進攻河北各地,史思明雖然攻破常山殺死顏杲卿,但很快就被自井陘相繼而來的李光弼、郭子儀所擊敗。此時叛軍形式急轉直下,向前無法突破固守潼關的唐軍,歸途又被截斷,一旦相持日久唐軍的增援將包圍叛軍,安祿山雖然於天寶十五載(756)正月在洛陽稱大燕皇帝,但並沒有挽回局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