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古代中國文明 (下卷)

二、相持階段

天寶十五載七月初九,太子李亨到達靈武,並於七月十二日在諸將擁戴下繼位稱帝,是為唐肅宗。唐肅宗改元至德,遙尊在蜀地的唐玄宗為太上皇,並遣使入蜀通報。

此時的戰局呈現出新的特點:一方麵,長安失守,河北再次不保,唐軍在各地各自為戰暫時無力反攻;另一方麵,叛軍雖然攻破長安但鋒芒已大大減退,安祿山等人又不思進取,“既克長安,以為得誌,日夜縱酒,專以聲色寶賄為事,無複西出之意”[15]。這樣無論唐軍還是叛軍一時間都難再有所突破,戰局走向相持階段。七月底,郭子儀等人自河北回到靈武,唐廷稍有起色,重新謀劃戰局,一麵由郭子儀、李光弼帶兵分路出擊,另一麵則向回紇求援又加緊調集邊鎮援軍,謀求收複長安。

此時由於河北、關中失守,唐朝政府的物資供應便幾乎全部依靠江淮,因而阻擋叛軍南下便顯得尤為重要。唐將魯炅布防於南陽、襄陽,張巡、許遠則死守睢陽(今河南商丘)。到至德二載(757)十月,與叛軍交戰數百次,直戰至全軍覆沒,這些保衛江漢的行動有力地牽製了叛軍,支援了北方戰事,為唐軍最終收複兩京,提供了物質保障。

叛軍方麵,安祿山自起兵以來,雙目漸昏,至是不複睹物。又病疽,性情益躁暴,左右仆人小不如意,動加棰撻,或時殺之,遂至眾叛親離。至德二載正月,安祿山被其子安慶緒設計殺死,安慶緒繼位為大燕皇帝,但他的威望、才能都無法和其父安祿山相比,在叛軍中地位高、資格老的將領史思明擁兵於範陽不服調遣,安慶緒隻得封史思明為範陽節度使來籠絡他,叛軍勢力開始分裂。

唐軍自唐肅宗繼位後就開始不斷努力,試圖反攻收複兩京,當時的戰事對唐軍十分有利,唐軍在郭子儀、李光弼的帶領下於各地不斷取得勝利。至德二載九月,肅宗集結大軍並借來回紇軍隊共15萬人在廣平王李俶和郭子儀帶領下向長安發動進攻。安慶緒則調集10萬人馬於長安西北同唐軍交戰,結果安軍大敗,被唐軍乘勝奪回了長安。唐軍乘勝追擊收複潼關,一舉攻入關東。十月,唐軍再敗安軍主力並收複洛陽,安慶緒逃往鄴城(今河南安陽)。乾元元年(758)九月,唐軍聚集朔方郭子儀,河東李光弼,淮西魯炅等九鎮節度使兵馬數十萬人向鄴城進攻。十月,唐軍連敗安慶緒包圍鄴城,安慶緒百般無奈隻得向史思明求救。此時唐軍人數雖多但並無統一指揮,僅以宦官魚朝恩為觀軍容宣慰處置使,故而久攻不下。乾元二年(759)三月,史思明率兵增援安慶緒,與唐軍交戰,缺乏統一指揮的唐軍被擊敗,迫使各節度使撤圍退兵以自保。史思明成功解圍,隨後殺死安慶緒,於四月在範陽自立為帝。九月,史思明率兵南下再度攻陷洛陽,與李光弼對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