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應元年(762),唐肅宗李亨在宦官李輔國發動的針對張皇後的宮廷政變中驚懼而死,太子李豫繼位,是為唐代宗。唐代宗繼位後繼續進行反攻叛軍、收複失地的戰爭。唐代宗先遣使至回紇借兵,又以其子雍王李適為天下兵馬元帥,仆固懷恩為副元帥統帥大軍,向史朝義發動進攻。十月,唐軍與回紇聯軍同叛軍主力10萬人交戰,大勝叛軍,進而收複洛陽,史朝義敗逃河北。十一月,史朝義聚兵反攻失敗,倉皇逃往河北。此時叛軍將領眼見大勢已去遂紛紛舉兵向朝廷投降,自此叛軍敗局已定,徹底平亂已隻是時間問題了。
寶應二年(763)正月,窮途末路的史朝義企圖逃回範陽,怎料範陽守將已經投降,困窘的史朝義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自殺。這樣曆時7年多的安史之亂宣告結束。
安史之亂對唐朝社會與文化造成了一係列的深遠影響。首先就是對社會經濟造成了極大的破壞,無論唐軍還是叛軍均有在民間劫掠的事情發生,如唐軍請來的回紇軍隊,進入洛陽後,“肆行殺略,死者萬計,火累旬不滅。所過虜掠,三月乃已。比屋**盡,士民皆衣紙”[16]。唐軍尚且如此,更遑論叛軍。長時間的戰亂破壞了中原的廣大地區,“百曹荒廢,曾無尺椽,中間畿內,不滿千戶……東至鄭、汴,達於徐方,北自覃懷,經於相土,人煙斷絕,千裏蕭條”[17]。人民遭受了極大災難。而河北及中原地區的戰亂所導致的人口遷徙更是深深地影響了中國社會的發展。
此外安史之亂也使唐朝政府的控製力下降。在安史之亂中,唐朝為了抵抗精銳彪悍的邊鎮軍隊,抽調了大量邊防部隊,西北一帶的防禦因此空虛。吐蕃向關隴一帶快速擴張,占據大量土地,自此到唐末,唐和吐蕃之間頻頻開戰。而在河北為了籠絡投降的叛將,唐朝政府設立了大量的藩鎮,這些實力強大的藩鎮公然藐視中央,各行其政,由此導致藩鎮割據的問題愈演愈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