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古代中國文明 (下卷)

三、僑州郡縣與土斷

永嘉之亂後,北方大量人口南遷。據譚其驤先生統計,自東晉一代,南渡人口約90萬,而當時北方人口700餘萬,南渡人口占北方總人口的1/8。大量的人口南渡,給剛剛建立的東晉政權以極大的壓力。如果不能處理好湧入的北方人口,極有可能威脅到東晉的政治統治以及社會穩定。

除了拉攏南渡的世族,東晉統治者在地廣人稀之處遍置僑州郡縣——設立僑民原籍地區的地方機構。這些僑民無需入當地戶籍,隻需在僑州郡縣入籍,即可享受免除調役的優待。東晉王朝此舉,不僅解決了有可能發生的大規模流民潮,而且對北方人民也是一種極大的吸引,此後,中原地區的人口不斷湧入江南。

大量人口的湧入,不僅給江南地區帶來了豐富的勞動力,而且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對進一步推動江南經濟的開發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隨之而來的還有不可忽略的利益衝突。最初被掩蓋的版籍混亂的問題開始凸顯出來,不僅給政府查核戶口造成一定的困難,且從統治的長遠考慮來看,也百害而無一利。另外,由於僑民不加入本地戶籍,還享受免除賦役的優待,造成國家賦役減少。但此時,江南地區戰亂較少,僑民也逐漸安定下來,若長此以往,必然影響到國家的應有收入。因此,從鹹和元年(326)開始,東晉統治者先後進行了4次土斷,以增加國家的勞動力。

土斷,並非撤銷僑州郡縣,而是把僑民變成編戶齊民,固定在新的籍貫上。東晉王朝的第1次土斷是在成帝鹹和年間,但關於此次土斷的記載甚少。第2次土斷發生在成帝鹹康七年(341)。此次土斷最主要的內容就是把北方僑民固定在新的籍貫上。東晉統治者製定了新的戶籍,並分黃、白2個顏色。黃籍,用來登記本地人的戶籍;白籍,用來登記僑民的戶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