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永嘉南渡以降,中原地區又經曆十六國大亂,中原地區長期受到戰亂的侵擾以及入住中原的少數民族貴族的**和破壞,甚至於少數民族貴族喚中原地區農民為漢狗,這些因素導致中原蕭條,自存者十五,或逃,或亡,中原地區沃野千裏,罕有人煙,原有的耕田變成長期無人耕種的荒田。
諸多荒田,使得北魏初期能夠計口授田。北魏相對穩定的統治,一定程度上促使因戰亂而背井離鄉的農民重新回到故居,然而此時,土地所有權混亂,冒認土地以及豪強大族強占土地的現象時有發生。北魏初期那種計口授田的模式顯然已經不符合當時的需要。
太和九年(485),北魏孝文帝接受李安世的建議,下令實行均田製。
北魏入住中原後,鮮卑族已經開始了漢化的過程,以牧業為主的遊牧民主開始注重發展農業。原來計口授田這種村社性質的製度受到中原地區私有經濟發展的巨大影響,統治者把勸課農桑作為內政的第一要務。計口授田,就是根據每家的人口數,立賬簿明確每家耕種的土地數量,一夫耕種40畝,中男20畝,這種計口授田其實就是均田製的起源。[33]
太和九年(485)開始實行的均田製,使得原來接受豪強大族庇護的小農生產者紛紛請求政府授予田地,均田製在農村推廣起來。均田製頗為順利地開展,同樣和拓跋氏強有力的王權不無關係。最初的拓跋氏帶有濃烈的先封建因素,直到孝文帝時代,自由民階層依然廣泛存在,擁有王權的拓跋氏能夠在經濟方麵給他們提供強有力的保障,因此,他們也樂意充當拓跋氏的軍事力量,幫助拓跋氏強化王權,而後自由民階層成為王權和地方政權鬥爭的核心。
關於均田製的內容,大概有以下幾個方麵:
關於露田。均田製規定,男子在15歲以上授露田40畝,婦女20畝。由於當時生產技術還較為落後,因而采用二圃製的休耕法,在授田時,加倍授田。露田不能買賣,擁有授田者死後或者年老不能繳納課稅的,政府把露田收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