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兵製首創於西魏,在北周逐漸完善,一直持續到唐朝中期,天寶八載(749)停廢,是西魏延續到唐朝的重要軍事製度。
西魏大統年間,宇文泰初建府兵製,初建的府兵製帶有強烈的鮮卑化色彩。最初府兵囊括了3支主要力量:宇文泰接手的賀拔嶽的六鎮鮮卑軍人,也就是武川軍團,其構成府兵的核心力量,兵力約千人;宇文泰擊潰侯莫陳悅後,侯莫陳悅的部下李弼率部眾來降,其兵力約萬人;北魏原有的“六坊之眾”,即北魏的宿衛軍,其兵力約萬人,總計不到3萬人。宇文泰把這3萬人分為12軍,分屬12位將軍統領。大統三年(537),東、西魏會戰於沙苑,宇文泰將兵不足萬人擊潰來犯的高歡,此戰後,宇文泰開始擴充軍隊。大統八年(542),宇文泰正式把12軍改為6軍。次年,東、西魏再次會戰於邙山,此役,宇文泰敗北,損兵折將達6萬之眾,導致西魏勢力大大衰減。為了補充兵源,宇文泰開始從關隴集團招兵。但關隴集團人數本來就少,使得宇文泰的此次招兵困難重重。迫不得已,宇文泰開始從漢族方麵補充兵源。
隨著兵源的不斷擴充,宇文泰開始改組府兵,宇文泰北魏早期建八部之製,設立八柱國。除在先前的大統三年(537),已經自任柱國大將軍外,其又在大統十四年(548),任命廣陵王元欣為柱國大將軍,宇文泰還任命李虎、李弼等6人為柱國大將軍,然而其後的柱國大將軍不過徒有虛名而已。與此同時,宇文泰仿製西周,設十二將軍,分有六柱國統領。每一將軍設兩開府,每一開府設兩儀同將軍,每一儀同將軍轄製1000人。那麽,至大統十四年(548),西魏府兵當在4.8萬人左右,這一數字同《玉海》記載的“六柱國共有眾不滿五萬”比較符合。
需要指出的是,帶著濃烈鮮卑化色彩的府兵,經過不斷的發展,逐漸漢化。以武川軍團為核心的府兵,妄圖回到原有的氏族關係中去,帶著強烈的反漢化傾向。但大統九年(543),宇文泰於邙山敗於東魏,急切擴充兵源,開始接納漢族子弟。不但如此,此後,漢族子弟開始進入中高級將領層麵,並被賜予鮮卑大氏族,但到楊堅在北周掌權後,府兵全部改複漢姓。陳寅恪在其《隋唐製度淵源略論稿》中提出這樣的觀點,府兵製前期為鮮卑兵製,後期為華夏兵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