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古代中國文明 (下卷)

三、朝廷冊立之藩鎮

朝廷新設立的藩鎮大致上也可以分為3種:邊疆型藩鎮、中原型藩鎮以及東南型藩鎮。這些藩鎮和叛鎮有很大區別,由於是朝廷有目的設立,所以它們大都遵守朝廷號令。

安史之亂時,叛軍勢大,唐玄宗於是命令中原地區“分命節帥以扼要衝”,意思就是讓一些將領把守重要的關鍵的軍事地點來防衛叛軍。這個措施在叛亂結束後也並沒有取消,而那些“節帥”就逐漸成為了新的藩鎮勢力。這是中原型藩鎮的一個來源。其另一個來源就是朝廷的專門任命。這種類型的藩鎮主要有以下幾個:汴宋、武寧、忠武、河陽、澤潞、義成、河東、陝虢、河中、山南東道等。

邊疆型方鎮的前身是開元、天寶時邊疆節度使中朔方、河西等鎮,設置最早。唐王朝疆域遼闊,和許多少數民族政權鄰近,所以經常會有少數民族入侵的狀況發生,唐玄宗李隆基在位時期(712—755)為了戍衛邊防,設立了許多節度使藩鎮,主要可以分為西北方鎮和西南方鎮。西北方鎮的代表為:鳳翔、邠寧、鄜坊、涇原、振武、天德、銀夏、靈武等。西南藩鎮主要包括山南西道、西川、東川、黔中、桂管、容管、邕管、安南、嶺南等。

我國東南地區在唐朝時就已經得到大規模的開發,是朝廷重要的財政收入地區,東南地區的賦稅收入和唐朝的根基息息相關。為了嚴格把控這一地區,中央很早就在此設立了防禦、團練、節度使等,後來也不斷演變成為了藩鎮。這一藩鎮主要代表有浙東、浙西、宣歙、淮南、江西、鄂嶽、福建、湖南、荊南等。

倘若藩鎮僅僅就是這樣的存在,看起來似乎也並沒有什麽難以應對的,但是當時的政府,當時的藩鎮以及它們之間的關係卻並不像想象中那麽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