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這樣說,在唐朝中後期的藩鎮割據過程中,河朔三鎮占據了極其重要的位置,唐朝曆史也因其而改變,因而,它也具有了典型特征。分析它的存在方式及狀態或許也可以讓我們更加的了解這一段藩鎮割據的曆史。
在政治上,從大的方麵來講,本藩鎮的首領並不由中央派遣而是由本鎮直接擁立。有時是父死子繼有時是兄終弟及,但有時也會產生意外的情況,最典型的便是“牙將逐帥”。關於這一現象會在軍事部分講到。據岑仲勉先生的《隋唐史》記載:魏博、成德、盧龍三鎮前後曆經57位節度使,唐朝政府所任者僅4人。[19]從小的方麵來說,由於河朔三鎮節度使是當地的實際意義上的最高長官,即使在州沒有被明確地規定屬於藩鎮的情況下,節度使依然可以施加自己的意誌於各種政治人員的任命上。這種任命不僅包括州的官員,對於他自己的行政人員和軍官也同樣如此。
經濟方麵,治所取得的財政收入拒不上供中央,財政獨立。無論名義上是否上報,他們隻是征稅並截留下來歸自己所有。朝廷想要從他們手中取得收入,隻能等待他們時有時無的上貢。而征稅時,一方麵可以增加新的稅目,另一方麵則更直接地增加稅率,以便取得更多的財政收入。
手工業、商業是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憑借著強大的資本和實力,節度使可以直接參與到手工業、商業之中去,即便不去直接經營,也有方法去取得利潤,如設置關卡等。通過手工業、商業活動,他們可以獲得武器、馬匹等軍備產品以及軍餉。
農業方麵,由於均田製的破壞,邊鎮通常掌握有大量的田地,這些田地,一部分來自屯田,另一部分來自節度使貴族階層自己所掌握的土地。河北地區的氣候也適宜糧食生產,大量的田地為他們提供了賦稅和軍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