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朔三鎮是典型的割據型藩鎮,故其公開地與中央對抗也就顯得再平常不過。大曆、建中、貞元、元和、長慶各時期,唐朝政府皆與河朔三鎮發生過激烈的戰爭,大多都以唐朝政府的失敗而告終。據《資治通鑒》記載,從廣德元年到乾符元年(874)的110餘年間,共發生過171起藩鎮動亂,河朔三鎮就占65起,在以上四類藩鎮中居於首位。
在經常反叛的大背景下,有很多人會想當然地認為河朔三鎮完全獨立於中央而存在。其實並非如此,這些藩鎮有時也會遵守唐王朝的一些法令,並不算嚴格意義上的完全獨立。例如,唐朝政府實行的科舉製度在藩鎮同樣適用,有不少傑出的人物還從邊鎮出來考取了功名。而中央對於當地的行政區劃的改變等無關大礙的方針一般也都能得到實行。另外,唐朝政府在河朔三鎮設置了監軍院,各鎮在首都長安亦有進奏院,這些機構都是藩鎮與唐朝政府聯係的紐帶和橋梁,發揮了重大的政治作用。綜合於此,我們可以說河朔三鎮與中央的關係是遊離性與依附性並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