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這個題目是不是覺得很有趣?沒錯,本來今天沒有打算去聽音樂會,可還是沒有抵擋住這種**:馬勒將貝多芬的弦樂四重奏改編成了大規模的弦樂樂團版;勳伯格反其道而行之,將馬勒的《大地之歌》改編成了室內樂版,這就叫“以彼之道,還施彼身”。
這場音樂會是不是非常、極其以及肯定有趣?以前沒有現場聽過巴黎小交響樂團,這個團在EMI Virgin出了一堆唱片,但我總是感覺它相對而言屬於巴黎二流樂團。馬勒的女低音獨唱也比較年輕,男高音年紀不小、經驗豐富,介紹上說他的曲目範圍包括莫紮特、瓦格納、威爾第和馬勒、施特勞斯。
香榭麗舍劇院為《大地之歌》沸騰。我認為最精彩、最完美、最讓人屏住呼吸的一刻,在《大地之歌》的終樂章大段器樂反複那悲傷憂鬱的主題時開始到來,並隨著女低音的Ewig……到達頂點。獨唱女低音經驗不是太足,第二樂章時進入狀態有點兒遲;第四樂章有幾處小小的地方有點兒如履薄冰;但在第六樂章《告別》裏,她終於爆發出小宇宙,這位胖乎乎的典型女中音一定超越了自我,令咳嗽不斷、煩人的巴黎聽眾靜悄悄地被魔法定住。
我不知道如何評價男高音才好:他具有黃金一般輝煌的音質和戲劇性的嗓音;他像一名激動的朗誦者一樣,聲情並茂地講述詩歌裏的故事;他的樂句時常有誇張的對比和漸強音,但強音高超時流於炫耀,讓他的表現打了折扣;同時我還認為,某種程度上他浪費了這次演奏室內樂馬勒的機會,他可能忘記了,身後僅僅是一個15人的小室內樂組,而非近百人的大型交響樂團,這種時候,如果稍稍收回來一點兒,更加均衡一些,屬於他的三個樂章整體的感覺會不會更好?
還沒有說樂團呢。勳伯格改編的馬勒,隻有15名樂手,其中5名弦樂手,幾乎都是各個省部的首席,可以想象其精良程度。果然每一段都讓人激動異常,尤其是長笛:最後謝幕時,指揮約翰·尼爾森特地向她致意,而聽眾也唯獨給予了她大量的“Bravo”!勳伯格的改編加入了鋼琴,我個人覺得這是神來之筆—第六樂章最後有一處,鋼琴的一個和弦、最高音和提琴的撥弦以及女中音的詠唱幾乎像黃油熔化一樣潤到了一起,用令人心曠神怡來形容簡直是恰到好處。遺憾的是鋼琴在第一樂章裏本應瀟灑的幾聲都沒有應有的效果。大提琴首席若不是最後一個樂章犯了一個小錯誤,我要給他滿分;小提琴和中提琴獨奏都非常漂亮,隻是稍微單薄了一些,和木管樂器以及歌手抗衡的時候,遇上了不太體貼的雙簧管和魯莽雄壯的男高音;指揮約翰·尼爾森動作非常準確,但是遺憾的是有的時候太過於**洋溢,樂團有稍稍失控的跡象。這一點在第四樂章女低音《詠美人》裏尤為明顯。不過這一切都是小小的瑕疵,無關大局,反倒增添了現場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