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在全球化的今天,連柏林愛樂、維也納愛樂這樣的大牌樂團都開始追求“國際化”的聲音,那麽最傳統最純正的德國交響樂之聲何處才能覓得?答案就是來自隻有7萬人小鎮的班貝格交響樂團。傳統的德國交響樂之聲來源於每個細節,比如所有的弦樂聲音都紮根在低音提琴上,等等,這和別的聲音如美國樂團不一樣。德國班貝格交響樂團是世界十大交響樂團之一,與柏林愛樂樂團一同被譽為德國最出色國家級交響樂團,以溫暖流暢如歌聲般的演奏風格聲名遠揚。
班貝格交響樂團曆史悠久,傳統底蘊不容小覷。首席指揮喬納森·諾特介紹,雖然班貝格是德國的一個非常小的城市,但卻是聯合國的文化遺產,而班貝格交響樂團的曆史則可以追溯到莫紮特時代的布拉格,莫紮特指揮宮廷歌劇院首演了《唐璜》,這支樂隊便是班貝格交響樂團的前身。大名鼎鼎的馬勒也曾是布拉格的指揮,更為班貝格交響樂團籠罩上一層傳奇色彩。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這個樂團流亡到了班貝格,但它的根在布拉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樂團在西方廣泛巡演,代表德國音樂和德國的藝術形象。同時,大量的錄音也讓樂團名揚天下。我國著名樂評人劉雪楓先生評價,“如果非要說班貝格在德國的地位,他們穩穩當當地排在前五位。”
班貝格交響樂團還和中國有頗深的淵源,它是改革開放後第一個訪華的德國一流交響樂團,而2009年當代中國作曲家葉小剛的《大地之歌》在德國的首演也是由班貝格演奏的。
班貝格交響樂團的首席指揮喬納森·諾特先生很像卡拉揚。他是一個很新銳的指揮家,熱衷於現代音樂,喜愛高速跑車、噴氣式飛機,成長道路也和卡拉揚如出一轍,遵循德國傳統的歌劇院培養體係一步步登上世界舞台。喬納森·諾特最早學習的是聲樂,希望成為一名歌劇演員。不過天賦有限,於是想到歌劇院進一步深造指揮。他從英格蘭奔赴德國,因為德國有最多的歌劇院,也可以學好德語。他在法蘭克福歌劇院找到了一份工作,就在這兩年中,他認識到他的人生應該獻給指揮。諾特坦承:“作為鋼琴伴奏,和歌手們一起工作,但是我的工作並不是最終的結果。我是一個‘表演動物’,我喜愛表演的感覺!”在歌劇院裏摸爬滾打,諾特逐漸學會指揮,遵循的是德國歌劇院培養指揮的Kapellemeister係統,伯姆、卡拉揚等老一代指揮大師都是從歌劇院裏走出來的,這是他們成才的秘訣。諾特到德國的時候,西德有五十六家歌劇院,當然現在要算上整個德國的有一百多家歌劇院,還有廣播電台係統的樂團,有無數的工作機會,這在全歐洲都是獨一無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