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曆史文選課的教學,是以所采用的傳統教材中有限的文獻選篇(一般在20篇左右)為主要內容。然而實踐證明,作為一門專業基礎課程,這樣的內容太過單薄。一學年的課程學習結束後,往往出現這樣一種情況:學生對所學課文大都耳熟能詳,但對中國曆史文獻的整體情況卻知之甚少,隻見樹木,不見森林;同時對課文外文獻的閱讀和應用能力較差,難收舉一反三之效。這對學生專業基礎的培養顯然是不利的,也影響到相關專業課的學習和日後的專業研究。而在實際工作中,曆史類大學畢業生分不清文獻的四部歸屬和無法認讀近古碑文,也已成為屢屢出現、引人深思的現實問題。基於改善學生知識結構、加固學生專業基礎的考慮,結合教學過程中的實際情況,我在以教材為教學重點、合理安排課時進度的基礎上,對教學內容進行適度擴充。增加的內容主要包括:
(一)文獻閱讀基礎知識,主要是有關漢字和目錄的基礎知識
文字學古稱“小學”,顧名思義,它是從事一切學習和研究的基礎。許慎《說文解字序》指出:“文字者,經藝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後,後人所以識古。”漢字自臻於成熟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曆史,這期間,無論是構造、形體還是字(詞)義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不了解這一變化的軌跡,就不具備讀懂古文獻的基本條件。因此在開始進行課文講解之前,我先就漢字的產生、構造方式、形體變易、滋生、古今字義的區別等問題向學生作較為詳細的介紹,幫助他們在心理認識和知識積澱上為日後課內外曆史文選學習做好準備。
除此之外,我增加了簡單的目錄知識講解。目錄是卷帙浩繁的曆史文獻的“綱紀”。王鳴盛在《十七史商榷》中指出,讀書“最切要者,目錄之學。目錄明,方可讀書;不明,終是亂讀”。由於教學計劃課時限製,這門課不可能像“曆史文獻學”一樣將“目錄”講解得非常深入細致,但我還是以兩個課時的時間向學生勾勒中國古代文獻分類的脈絡、介紹文獻的四部歸屬,讓他們了解每篇選文的出處,以便更好地把握對文獻的查找、學習和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