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跨界交響:美學在藝術中曆險

可塑的身體——評韓嘯的行為藝術

5月12日,韓嘯在濟南韓氏整形美容醫院實施了他的行為藝術“手術”。整個活動由著名策展人王春辰策劃,著名批評家易英、王春辰、段君撰寫了批評文章,吳鴻、王春辰、劉禮賓、杭春曉、段君、朱小鈞、胡斌、郝青鬆、夏彥國、李國華、王棟棟、崔燦燦12位活躍的批評家和策展人參與了研討。由於有網絡直播、微博互動以及各大專業媒體和大眾媒體的報道,“手術”成了引人矚目的藝術事件。據說,參與討論的評論家們,在“手術”是否是藝術的問題上,意見不一,爭執不下。既然專家都無法形成共識,“手術”在社會上的反響可想而知,一定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當代藝術更多地是引起問題,而不是解決問題,從這種意義上來說,“手術”是一個成功的藝術事件。

讓我們先撇下“手術”是不是藝術的問題,來檢討一下我們所使用的藝術概念。對藝術界有所關注的人都知道,自20世紀以來,藝術概念得到了極大的拓展,或者說遭遇了極大的挑戰。在當代藝術實踐的推動下,藝術概念變得外延越來越大,內涵越來越小,以至於沒有誰不是藝術家,沒有什麽不是藝術品。當然,如果藝術概念真到了這步田地,我們也可以說沒有誰是藝術家,沒有什麽是藝術品。盡管這些說法在理論上都有可能,但是實際上我們還是能夠將藝術家與一般人、藝術品與一般物區別開來。

20世紀以來對藝術概念的挑戰,一個直接的結果是,藝術不再神聖。用迪基(G.Dickie)的話來說,我們不再在評價意義上來理解藝術,而隻是在分類意義上來理解藝術。從評價意義上來理解藝術時,藝術品往往會被認為是好東西,藝術家往往會被認為是好人。從分類意義上來理解藝術時,藝術品隻是一種類別的東西,藝術家隻是一種類別的人,他們都有好有壞。從分類意義上來理解藝術,是20世紀藝術哲學在修正藝術概念上做出的一個重要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