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先每當聽到“韋伯”這個名字,我首先想到的是《魔彈射手》,而現在每當我說出“韋伯”這個名字的時候,人們想到最多的恐怕就是《貓》和《歌劇院魅影》。兩個時代的“韋伯”,一個是18世紀和19世紀之交的古典音樂作曲家卡爾·瑪利亞·馮·韋伯(Weber),一個是20世紀的音樂劇作曲家安德魯·勞埃德·韋伯(Webber),後者的姓氏比前者多了個字母“b”。
也許再過100年,Weber名聲依舊,而Webber就像19世紀的阿瑟·薩利文一樣,隻能在詞典裏搜索到了,人們隻會記得那首《記憶》或者《歌劇院魅影》中的二重唱,但是他曾為他的時代帶來了無窮的歡樂,這對他來說就已經足夠了。
在下文中,我將對熟悉Webber的人們介紹一些Weber的作品。當然,對於古典音樂愛好者來說,Weber這個名字並不陌生,但盡管如此,恐怕很多人也還隻停留在《魔彈射手》一劇上。我在經過多年收集之後,發掘出這位作曲家一些少為人知、卻非常好聽的作品,希望通過本文介紹給大家。
許多人大概沒有明確這樣一點——卡爾·瑪利亞·馮·韋伯(1786—1826)與路德維希·馮·貝多芬(1770—1827)差不多是同一時代的人,盡管他比後者晚16年出生。如果說貝多芬是德國浪漫主義的開創者,那麽韋伯則是當之無愧的繼承者和發展者,他的歌劇《魔彈射手》就是一部標誌性的作品。對於現在的人們來說,最熟知的韋伯作品或許是經常被介紹的管弦樂曲《邀舞》,或許還有兩首單簧管協奏曲,《魔彈射手》之外的歌劇,也最多再知道一部《奧伯龍》。然而,作為一個時代的開創者,他的作品就僅僅這麽幾部嗎?當然不是。
人們往往有一個習慣,就是在觀察一個事物時,過度關注於某一點而忽略了此事物的其他方麵。例如當我們把注意力都集中在《魔彈射手》的時候,就會忘記進一步去了解韋伯還有些什麽別的好作品——那麽,現在就讓我們從韋伯的兩首交響曲開始談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