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實力與博弈:20世紀中美蘇三大國關係探究

(一)

質言之,人與一般動物不同,是有思想,有意識的。人類社會則是有社會意識的。作為一種上層建築的一定的社會意識形態是一定社會經濟的產物。毛澤東指出,“在階級社會中,每一個人都在一定的階級地位中生活,各種思想無不打上階級的烙印”[30]。這些是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的客觀存在,是無法由任何人主觀加以消除的。同理,在當今世界上,所有國家都代表著一定階級和民族的利益,超階級的國家和非階級的世界不過是海市蜃樓。因之,每一個國家的對外政策都有某種意識形態做指導。李鵬總理於1993年3月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指出,“必須承認世界的多樣性,各國都有權選擇適合本國國情的社會製度、意識形態、經濟模式和發展道路,別國不得幹涉”[31]。這種既承認不同社會製度意識形態的客觀存在,又尊重各國的選擇的立場,反映了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為指導的我國外交政策的高度成熟。這與那些以虛幻的所謂“全人類的利益高於一切”和“同屋思維”的說教,不可同日而語。而這後一種觀點不僅根本違反科學違反客觀實際,而且在實踐上造成災難性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