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中國和平發展本身有力地推動了世界發展。
中國是占世界人口1/5的大國,中國和平健康地發展就是對世界的巨大貢獻。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以占世界7%的耕地養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這被許多外國人稱為奇跡。中國貧困人口在改革開放前占世界貧困人口1/4,現在降到1/20以下,這被稱為“當代世界上一大壯舉”。而中國的發展正被越來越多的國家看成是機遇而不是威脅。世界貿易組織高度評價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給世界帶來了機遇,認為中國信守承諾是對多邊貿易體係的重大貢獻[59]。美國前國務卿鮑威爾針對美國五角大樓2006年提出的《四年防務評估報告》中將中國看成是潛在的威脅時稱,從他與中國接觸35年的經驗來看,中國正以經濟大國的身份走向國際舞台,同時尋求與其相稱的政治影響。中國的發展對世界是機會,而不是威脅。一個國家強大了,其影響力自然會增加,這合情合理。而美中之間現存的問題不是戰爭與和平,而是經貿問題[60]。自2006年7月1日起開始擔任新一任歐盟輪值國主席的芬蘭外長稱,中國的發展是世界的機遇,任何一個國家忽視與中國的關係,都是不明智的選擇[61]。英國記者詹姆斯·金奇則認為,中國的崛起對世界而言正釋放出了“一股有史以來最強烈的共同繁榮的驅動力”[62]。
第二,中國和平發展代表了廣大第三世界國家和人民的心聲。
中國認為和平發展是全人類的共同事業。2005年中國提出建設“和諧世界”的主張,2006年又進一步提出建設“和諧亞洲”的主張。這種外交主張和理念與過去西方的信念迥然不同。這種理念反對幹涉發展中國家內政,反對動輒使用武力,反對強行輸出價值觀和政治製度,而主張各國將按照本國實際來選擇自己的發展道路和價值取向。所有這些,都符合人性和人權發展的要求,是與當今世界發展的要求相一致的。“其實,在西方之外,這些原則都被廣泛接受……在這些地區,中國被看成是發展中國家獨立性的潛在維護者。”[63]有的西方輿論也公開承認,“北京對亞洲傳遞的外交信息主要是讓它們放心:讓我們一起變富。隻有中國的鄰國也變得繁榮,中國的現代化才能成功。中國不提人權問題,而且除了穩定、自由貿易和堅持台灣屬於中國領土之外,幾乎什麽要求也沒有。這與以前的意識形態上的衝突相去甚遠”[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