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實力與博弈:20世紀中美蘇三大國關係探究

(二)走和平發展道路是中國曆史和世界曆史發展的必然

中國走和平發展道路而絕不走“非和平崛起”道路,是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日起就定下的國策。中國政府認為,保持國家的獨立生存,要靠自己的建設和發展,而不能靠對外掠奪。20世紀50年代,麵對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眾多民族國家爭得獨立的新情況,中國在1953年提出了處理國際問題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並於1955年萬隆會議上與印度等發展中國家一起推動會議達成了萬隆十項原則,使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在國際上深入人心,成為公認的國際關係準則。一些外國朋友至今仍盛讚“萬隆會議可以被認為是邁向新的全球世界的重要一步”,中國“通過周恩來,闡述了其對未來對外政策的路線圖”[46]。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一直奉行和平政策。外國輿論公正地指出“事實是,中國曆史上曾飽受外來列強的野蠻侵略,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50多年來,中國從來沒有侵略過其他國家”[47]。

今天,中國提出堅決走和平發展道路,既是受中國曆史傳統的影響,又是在新形勢下做出的科學的戰略決策,是由國際、國內多種因素決定的。

第一,中國幾千年曆史發展的特點與西方大國有很大不同。

中國是一個具有幾千年曆史的文明古國,是世界早期四大發明——造紙術、印刷術、指南針和火藥的發源地。法國人阿蘭·佩雷菲說,中國文明是世界上唯一一個連續數千年沒有中斷的文明,直到今天,依然沒有中斷。美國著名國際戰略家茲比格涅夫·布熱津斯基發現:在一個民族國家的世界裏,中國不僅僅是一個民族國家。它是一個民族國家,同時又是世界上唯一一個有真正獨特文明的國家。美國人奈斯比特發現:中國文明提倡努力工作,勤儉為本,講商業道德等。許多外國友人提出,中國文明不僅具有高度的穩定性、連續性、凝聚性和自我修複性,而且具有高度的包容性、和平性和世界性[48]。與西方工業文明那種對外擴張型的文明相比,中國曆史上很少對外窮兵黷武,侵略他人。明朝末年來華的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在他撰寫的《中國劄記》中說過,雖然中國當時各種物產“極為豐富”,“有著裝備精良的陸軍和海軍”,“卻從未想過要發動侵略戰爭”。他們“沒有征服的野心。在這方麵,他們和歐洲人很不相同”[49]。確實,曆史地看,“和為貴”早已成為中華民族的一個信條。溫家寶總理曾經指出,中國走和平發展道路,“是由中國曆史文化傳統所決定的。中華民族曆來講信修睦、崇尚和平。‘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利而不害,為而不爭’反映出中華民族‘天下情懷與道德理性’的品格”[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