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文學概論

二、作家的心理要素

文學作品是作家社會實踐、生命體驗、心理活動的集中體現。在現實生活中,作家通過對外界人與物的觀察,在內心深處有所感知。作家的這種心理活動對文學創作的影響極大,為了更好地理解作家的創作,我們有必要對作家的心理活動進行了解與探索。作家的心理要素主要體現在氣質、情感、性格特征、思想、想象、興趣等多方麵。

中國古代一般將作家的心理要素歸結為秉性、情性或性情,認為性情直接決定作家的創作個性,繼而又會影響作品的風格。比如,劉勰“吐納英華,莫非情性”的觀點,就是談論作家的心理要素對作家風格形成的作用。明代陸時雍在《詩鏡總論》中說:“凡骨峭者音清,骨勁者音越,骨弱者音庳,骨微者音細,骨粗者音豪,骨秀者音冽,聲音出於風格間矣。”清代乾隆年間一位名醫薛雪在他的《一瓢詩話》中也指出:“鬯快人詩必瀟灑,敦厚人詩必莊重,倜儻人詩必飄逸,疏爽人詩必流麗,寒澀人詩必枯瘠,豐腴人詩必華贍,拂鬱人詩必淒怨,磊落人詩必悲壯,豪邁人詩必不羈,清修人詩必峻潔,謹敕人詩必嚴整,猥鄙人詩必委靡:此天之所賦,氣之所稟,非學之所至也。”以上例子說明,藝術風格的來源是人品無疑是正確的,但把詩人的性格看作是天賦就片麵了。到了清代,劉熙載在他的《藝概》中,對作家的主觀修養與作品之間的關係做了比薛雪更為精辟的論述。他明確地指出:“詩品出於人品。”這裏講的人品,是指作家的情操與人格,即思想、感情、修養和作風特點。詩品,是作家的人品、胸懷的集中體現,也是作家的思想品質及其與別人不同的格調、氣質和色彩的藝術傳真。

首先,來看一看情感。作家的情感直接影響著文學作品的創作,其實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講的創作衝動。作家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知識,一旦積累實現了超越,作家就會產生一種強烈的衝動,想把自己的積累轉換為文學作品。這種衝動一旦產生,就非常強烈、無法遏製,甚至會日夜纏繞著作家,使他(或她)無法平靜,直到把它付諸實踐——轉化成文學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