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文學概論

四、作家與社會環境

人具有社會屬性,人的活動必須在一定的社會環境下進行,必定被烙上了深深的社會影響的痕跡。因此,作家所從事的文藝寫作活動也是離不開社會環境的影響的。

首先,體現在作家受到文藝風氣的影響。著名學者錢鍾書曾對此有過深刻的認識,他認為:“一個藝術家總是在某些文藝風氣裏創作。這個風氣影響到他對題材、體裁、風格的去取,給予他以機會,同時也限製了他的範圍。就是抗拒或背棄這個風氣的人也受到負麵的支配,因為他不得不另出手眼來逃避或矯正他所厭惡的風氣。”[15]這種文藝風氣也可以被理解為文學思潮,它是社會環境中重要的一麵,一般是文學對社會現實需求的積極回應。文學思潮因其巨大的社會影響,往往會激勵作家進行文學創作活動,並與其他作家凝聚起來,形成一股強大的文學創作力量。如五四時期的白話文運動造成的文藝風氣,催生出了一批傑出的中國現代文學作家。

其次,作家也會受到特定時代的社會心理的影響。在我國盛唐時代,因社會經濟繁榮、政通人和、國力強大、一派蓬勃之氣,展現出了高度自信的社會麵貌,使得這一時期湧現出了一大批才華橫溢的詩人。這些盛唐詩人們大多豪情壯誌,意氣昂揚,通過政治詩、邊塞詩和山水詩等幾種主要題材,在他們的作品中淋漓地展現時代的氣質。例如,大詩人李白的詩歌氣象博大,成為盛唐時期的代表,他在《蜀道難》《將進酒》等代表作品中展示出的大氣磅礴與盛唐時代是一致的;再如,“十七年文學”時期(1949—1966)是新中國伊始的階段,整個社會昂揚向上、充滿新時代的自豪感,但因過分對“新”的追求,使得這一時期的社會心理帶有單純但過於簡單的色彩,這深深地影響了當時的作家們,在他們的作品中也相應地反映出了風格失之簡單、人物塑造程式化的特點;同樣,對“**”時期進行反思的社會整體心態,使得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作家們開始思考生活的真實,反思慘痛的曆史,造就了一批以譴責和控訴為特色的“傷痕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