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文學概論

一、散文的特點

散文,作為現代四種文學體裁中應用最為廣泛的文類,有“包含各類文體的文體”[1]之稱。“散文”之稱可追溯到《鶴林玉露》:“四六特拘對耳,其立意措詞,貴於渾融有味,與散文同。”中國古代散文曆史源遠流長,其在概念上更接近於“有韻為詩,無韻為文”的含義,散見於作家的序、跋及各類曆史、哲學、文學等著作中。而近現代中國散文文體概念的界定及劃分則更多地受到了西方“essay”的影響,在中文中有“隨筆”之義,這從五四時期作家們對散文的探討中可見一斑。《美文》《出了象牙之塔》和《絮語散文》,實際都是對西方“隨筆”概念特點、寫法等的譯介。這有力地表明了現代散文的外來影響![2]但現代散文的發展並沒有完全照搬西方,而是同時繼承了中國自身的文化傳統,即“形式上主要受到西方現代文體學的影響,而中國古代散文主要從精神實質上影響了現代散文文體”[3]。因此,鑒於散文文體的複雜性與模糊性,目前關於散文的定義尚無統一的定義,對散文的界定通常有狹義與廣義之說。黃淵深依據散文的內容及特點,將散文的定義分為三個層麵:“首先是廣義的散文(即英語的prose,相對於英文verse),包括除詩歌之外的一切體裁,如小說、戲劇、傳記、政論等等;其次為較廣義的散文,即‘廣義散文’中除了小說、戲劇之外的一切體裁;第三為狹義的散文,即英語的essay。”[4]本章所談論的散文特征及分類,主要指其第三種含義。

散文特征的界定,如同其自身概念的確定,尚無統一的標準與說法。對散文特征的描述通常具有隨感式、經驗式的特點,雖然褒貶不一,但“形散神不散”之說一直處於散文特征的中心位置。對此,著名學者蕭雲儒曾言:“神不‘散’,中心明確、緊湊集中、不贅述,形‘散’是什麽意思呢?我認為是指散文的運筆如風、不拘成法,尤貴清新自然、平易近人而言。像煞有介事的散文不是好散文……雖然運思落筆似不經心,但卻字字璣珠,環扣主題……形似‘散’,而神實不‘散’。”[5]但並非所有學者都對“形散神不散”之說持讚成態度,甚至有人對此提出非議。例如,“所謂‘形散神不散’無非是說寫文章要用主題去把材料組織起來。其實這是寫一切文章的根本,談不上是散文的特點。”[6]也有學者依據自身的理解,對“形散神不散”做出了一定的修正和更深入的闡釋,將其分為“形不散神不散,形散神不散,形散神散”[7]三種境界。或對“散”做出全新的闡釋,即“散文最講究嚴密的結構,但卻來得輕輕鬆鬆。……散文的‘散’的確有鬆散的意思,但它的最初含義卻隻是指散文不受音韻格律的約束,是指音韻格律鬆散,並不是指什麽題材散、內容散或章法散等”[8]。筆者以為,學者們用“形散神不散”來概論散文的特征無可非議,並且可以依據自身做出不同的理解與闡釋,但不能就止於此。所謂特征,指某一物質自身所具備的特殊性質,是區別於其他物質的基本征象和標誌,“形散神不散”也可以用來描述其他體裁的特征,如意識流小說等。因此,我們論述散文的特征,應指出其在一定程度上能區別於詩歌、小說、戲劇等體裁的特點,具體可以歸為以下幾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