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學者散文在中國有悠久的傳統,但這一概念的表達直到清初才出現。“學者散文”最早由清代魏禧提出:“儒者之文沉以緩,才人之文揚以急,文人之文文勝其質,學者之文質勝其文。”[21]學者散文經過了長久的實踐與積累,特別是從“五四”學者散文中汲取營養的基礎上,在20世紀90年代迎來了其發展的黃金時期。“五四”時期的學者散文中,胡適的從容明快、林語堂的閑適幽默、周作人的平凡善美等無不為新時期學者散文的發展提供了可資借鑒的對象。“就20世紀兩岸四地學者散文衍變發展的內在脈絡言,我有自己的一個講法。如果一定要對這個演講有所描述,那主要就是兩個準備期,一個消滯期,兩個高峰期。”[22]其中的“兩個高峰期”即五四時期和20世紀90年代,更有甚者認為20世紀90年代的學者散文“構成了20世紀90年代中國文學的總體表現特征之一”[23]。
學者散文與其他類型散文的不同之處在於“學者”這一限定詞。“學者”一詞大凡有兩種含義:一為做學問的人,二為在某一專業領域有一定造詣和成就的人。本文所談“學者”之義,為第二種含義。學者散文,顧名思義,可以理解為學者所寫的散文,或是如吳俊所言,為“學者型散文”。如同散文自身的定義,學者散文的定義和特征也眾說紛紜。對學者散文進行理論探索較早的有餘光中。他將散文創作類型分為四種,其中學者散文“包括抒情作品、幽默小品、遊記、序文、傳記、書評、論文等等,尤以融合情趣、智慧和學問的文章為主。它反映一個有深厚的文化背景的心靈,往往令讀者心曠神怡,既羨且敬”[24],涉及學者散文的內容、主題及特征等方麵。隨著學者散文創作熱情的不斷高漲,對其理論層麵的探索也愈發引人注目。著名散文研究專家範培鬆認為:“所謂學者散文,是一個富有彈性的概念,但約定俗成確有它的特定內涵和品位,乃是指學者寫的具有較高學養和品位的並對社會持有文明批評的抒情小品、文化小品、書齋小品和隨筆等文。在港台一般稱之為知性散文。”[25]喻大翔進一步指出:“學者散文,主要指百年來各門學科學者創作的,具有現代專業學者的價值取向、理性精神、思維特征、知識理想、話語方式和文體風格等質素的各類散文作品。”[26]對學者散文的內涵與形式提出了獨到的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