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文學理論新編(第4版)

第九章 文學接受

我們知道,文學作品提供的是一個“意義世界”。隱藏在作品中的意義連作者本人都未必能夠完全意識到,這就為文學接受打開了大門。

廣義的文學接受研究的是文學三角形結構中“作品”與“讀者”的關係,包括文學鑒賞與文學批評。嚴格地說,隻有經過讀者的鑒賞和批評,作品才算真正完成。有人曾把現代文論的發展史大致分為三個階段:第一是專門研究作者的階段,如浪漫主義和18、19世紀的傳記式批評、實證主義批評等理論和實踐,以研究作者的意圖、作者的經曆以及作者所處的時代和社會環境為主;第二是專注文本的階段,如英美新批評、法國結構主義和俄國形式主義批評,強調文本是一個不依賴於作者的獨立自主的有機整體。第三是20世紀60、70年代注重讀者的批評階段,如解釋學、接受美學和讀者反應文論,強調讀者取向的理論(reader-oriented theory),認為作品的意義必須通過讀者的重構才能在讀者的思想裏實現。本章我們將閱讀兩篇經典文本——明代鍾惺的《詩論》和德國學者姚斯的《作為向文學科學挑戰的文學史》——以了解中西文論對文學接受的相似而又不同的觀點。前者是鍾惺對中國古代文論關於接受理論的總結和創新,是對中國古代文學有關接受方麵的理論的總結性闡發;後者從闡釋學角度切入讀者這一文學接受的主體,側重於讀者接受的研究,關注的是讀者的期待視野和審美經驗,被稱為西方接受美學的宣言。通過對這些資料的學習,要了解兩個問題:首先,讀者與文本之間的關係是什麽?其次,文學接受是如何進行的?在三角結構中,側重於文學接受有什麽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