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思潮是指文學發展史上一定曆史時期產生、流行的一種文學潮流,它的興起和消亡,與一定時代的政治、經濟、文化有著密切的聯係。一般來說,西方的文學思潮經過了17世紀的古典主義、18世紀的啟蒙主義、19世紀的浪漫主義、批判現實主義以及20世紀的現代主義、後現代主義,這些“主義”在西方文學理論中,都被用來概括文學思潮,並以之作為劃分文學史的重要概念。中國文學發展的曆史與西方不盡相同。在中國文學史上,雖然不同時代出現過各種文學流派,也有類似於新古典主義那樣打著複古的旗號進行文學革新的,但像歐洲近代那樣連續形成幾次大規模文學思潮的現象,總體來說還比較少見。
前文我們講到雨果的問題在於他把文學的一切現象歸結於基督教的影響,但文學與宗教的關係的確非常複雜。如果把薩洛特的文學思考放到西方哲學史的線索中,我們可以在整體形態上把思潮區分為兩大時代:“信仰的時代”和“懷疑的時代”。雨果、席勒、薩洛特等人的文學理論都注意到不同的文學思潮的曆史交迭,他們都試圖對古典主義與浪漫主義進行區別。但我們從雨果的序言中堅定的基督教背景出發,仍然可以參照薩洛特所謂的“懷疑的時代”,把“感傷的”浪漫主義時代歸入一個在精神上具有統一性的時期——“信仰的時代”。當席勒注意到文學思潮由古典主義到浪漫主義的巨大分野時,他所區別出來的古典主義與浪漫主義,發展到薩洛特所處的20世紀,已經成為一個統一而僵化的範式。薩洛特處在文學思潮由現實主義到現代主義、後現代主義的分野,敏銳地觀察到整個時代的背景出現巨大的斷層——由信仰時代進入“懷疑的時代”。這一區分在哲學家尼采所宣布的“上帝之死”那裏,也得到一個哲學上的印證。此外,我們要注意的是,雖然西方文學思潮更迭,但文學之為文學的性質與意義本身並沒有產生本質的變化,思潮的變化隻是一個現象,透過它,更有助於我們理解文學與心靈的永恒聯係,探索文學與人類存在之間深刻而複雜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