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現代國際禮儀(第3版)

一、人際距離

在人們進行交際的時候,交際雙方在空間所處位置上的距離具有重要的意義,它不僅告訴我們交際雙方的關係、心理狀態,而且也反映出民族和文化特點。心理學家發現,任何一個人都需要在自己周圍圈起一個自己能夠把握的自我空間,這個空間的大小會因個人的文化背景、環境、行業、個性等而不同。

1.個人空間

人與人之間需要保持一定的空間距離。任何一個人,都需要在自己的周圍有一個自我空間,它像一個無形的“氣泡”一樣為自己“割據”了一定的“領域”。隨著個體的發展,每個人都會形成一個“軀體緩衝區”,即在自己的周圍形成一個無法具體觸摸、觀察,又會隨其行動而移動的邊界。一旦其他人進入這一邊界,就會造成該個體心理上的不安、反感、甚至惱怒。這一範圍就是該個體的個人空間。

20世紀中期,心理學家沙姆做了個實驗:在一個剛剛開門的大閱覽室裏,當裏麵隻有一位讀者時,沙姆就進去坐在他或她旁邊,測試那個人的反應如何。實驗進行了整整80人次。結果證明,在隻有兩位讀者的閱覽室裏,沒有一個被試者能夠忍受一個陌生人緊挨自己坐下。沙姆坐在他們身邊後,被試驗者不知道這是在做實驗,大多數人默默地走到別處坐下,有人則幹脆明確表示:“你想幹什麽?”據此他認為,每個人的周圍,都存在著一個空間範圍,就像一個“神秘的氣泡”在隨身體移動,而對這一範圍的侵犯和幹擾,將會引起人的焦慮和不安。這個“神秘氣泡”並不是人們的共享空間,而是個人在心理上需要的最小空間範圍。個人空間若被侵犯,個體心理上的不愉快必然會在若幹行為、態度上有所表現,其中較為明顯的反應就是幹脆離開侵犯自己個人空間的“入侵者”。這一效應已被許多心理研究所證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