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兩國政府成功達成驅逐艦換基地的交易引起了日本政府的警惕,它懷疑英美在太平洋可能作出不利於日本的安排。[1]為此,1940年9月27日日本與德國、意大利締結三國同盟條約,相互承認各自的利益範圍,並承諾在受到進攻時相互援助。對美國政府來說,“很自然找到最終的證據,兩個主要的侵略者已聯合它們的力量去挑戰民主國家、征服世界”[2]。這一在太平洋企圖遏製美國的舉動,增加了美國在與日本發生戰爭時卷入歐洲大西洋戰爭的可能,意味著兩洋作戰的風險不可避免。日本外相鬆岡洋右宣稱,美國在太平洋堅持現狀,隻能導致戰爭。[3]
9月30日在與英國大使洛西恩的會談中,美國國務卿赫爾問及是否英國、澳大利亞和荷蘭願意就技術問題與美國舉行參謀會談,但他強調會談不涉及政治事務。10月4日,美國副國務卿韋爾斯向洛西恩表達了同樣的想法,並提議會談在華盛頓舉行。[4]由於自1938年到1940年英美之間的3次會談都不是正式的軍事會談,所以英方極力想促成兩國舉行正式的雙邊參謀會談,以達成正式協定的方式將美國牢牢地與自己綁在一起。丘吉爾把三國同盟條約的締結看成是“達到其他目的的一個受人歡迎的機會”[5]。10月4日在給羅斯福的信中提出,丘吉爾要求美國派一支越大越好的艦隊訪問新加坡,並利用這次機會邀請荷蘭代表一同就新加坡和菲律賓水域的海、陸軍問題進行技術上的商討。[6]
但是,當10月9日洛西恩再次與赫爾見麵時,美方的態度發生了180度的轉變。赫爾指出,由於國內政治的原因,美方不讚成在華盛頓、倫敦或是新加坡舉行參謀會談。[7]
美方立場之所以發生變化,是因為羅斯福在11月大選結果出來之前不願意在對外事務上投入過多的精力或者進行不必要的冒險,甚至不想討論任何長遠的可能的作戰行動計劃,“而總統每到任期行將屆滿的時候,在指導外交事務方麵,向來沒有多大力量”[8]。為了安撫國內的輿論,羅斯福甚至宣稱:“我們不打算參與國外的戰爭,我們不會派我們的陸海空力量到美洲以外的外國領土上作戰,除非美國遭到攻擊。”[9]此外,馬歇爾、斯塔克和赫爾都反對派艦隊前往新加坡,美國陸軍和海軍在太平洋戰略上存在分歧。這也是斯塔克“D計劃”出台的背景。在與英方會談之前也需要時間去解決分歧,但是羅斯福堅持把美國艦隊留在珍珠港以威懾日本。麵對美方的左躲右閃,英國政府一邊等待時機的到來,一邊與在倫敦的戈姆利頻繁接觸,把英國的想法及時通過他傳達給羅斯福及美國軍方,積極為正式的參謀會談創造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