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英美軍事戰略同盟關係的形成與發展:1919—1945

二、雙方會談前的準備

由於美國戰略重點的變化,斯塔克認為在向英方作出任何承諾之前,有必要先清楚了解英國的戰略計劃,他主張美方應主動提出兩國正式參謀會談之事,他的立場得到了陸軍參謀長馬歇爾的支持。11月29日,洛西恩向國內報告,總統已經同意在華盛頓舉行參謀會談,但是強調不能透露給媒體,英方代表可以以“英國采購委員會”(British Purchasing Commission)專家的名義前往華盛頓,在倫敦的海軍少將戈姆利可同行回國。[14]

12月2日,戈姆利和駐英國武官雷蒙德·李(Raymond E.Lee)接到命令,回國參與華盛頓參謀會談,但在此之前先與英方就一些設想的形勢進行初步討論。討論中雙方最大的分歧在於新加坡問題,英方主張不惜一切代價堅守新加坡,並要求美國派包括至少9艘主力艦在內的艦隊前往新加坡,而美方認為這是不可接受的。斯塔克和馬歇爾都認為,如果英方堅持上述立場,那麽“會談將毫無意義”。[15]

鑒於美方的強烈反應,丘吉爾不再堅持原有的立場,但這無疑增加了美國對為英國火中取栗的疑慮,認為英國要美國協防新加坡,是要美國政府為大英帝國的利益服務。

美國聯合計劃委員會在為會談準備的備忘錄中指出:

我們負擔不起,也沒有必要執行將我們國家的未來托付給英國人的方針,因為美國能夠保衛北美大陸以及可能整個的西半球,無論與英國結盟與否。美國的陸海軍人員非常普遍地認為,英國難以打敗德國,除非美國向這個國家提供直接的軍事援助,加上比目前更大規模的物資援助,即使如此,戰勝軸心國也是難以保證的……英國人的頭腦中從沒有缺少他們戰後商業和軍事利益的念頭,我們應同樣維護我們自己的最終利益……為避免總統作出承諾,他和內閣的任何人都不應正式接見英方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