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在英國代表團看來,遠東的問題並沒有得到解決。在17日的會議上,貝萊爾斯告訴美國人,哈利法克斯大使已經把他的2月11日的遠東備忘錄交給了赫爾國務卿。當時美國人沒有作出反應,但是對英國人向國務卿施加壓力並間接對美國軍方施加壓力的做法十分不滿,遂決定對英國采取強硬態度。
2月19日,美國代表團交給英國代表團一份在特納的13日備忘錄的基礎上寫成的題為“美國在遠東的軍事形勢”的書麵聲明,作為對貝萊爾斯的11日備忘錄的回答,並再次概述了美國的態度和戰略。
該文件一開始就說明了美國與日本之間爆發戰爭的條件:如果美國是英聯邦的一個盟國並首先進入反對日本的戰爭,“它也將立即進入同德國與意大利的戰爭”;如果美國首先進入反對德國和意大利的戰爭,“它將因此而進行反對日本的戰爭,其前提是日本當時處於與英聯邦的戰爭之中”;然而,如果日本隻是進一步向南推進,即進入印度支那,美國參謀委員會(即美國代表團)並不認為美國會視此為“宣戰理由”(Causus belli)。另外,如果日本進一步占領馬來亞、英屬婆羅洲或荷屬東印度,美國是否會“立即對日宣戰”,對此也存在著“相當的懷疑”,“除非美國事先已經處於對德國和意大利的戰爭之中”。
隨後,該聲明解釋了美國軍方采取行動所受到的國內政治的限製,指出:如果日本進攻馬來亞,美國國會的立法者們在決定讚成還是反對宣戰之前,將有一個“相當長的辯論期”。因此對英國來說,指望立即得到美國的援助是一個“嚴重的錯誤”。美國認為任何防禦馬來亞的準備工作都應當在不依靠美國介入的情況下進行。
該聲明承認,控製新加坡對英國來說是“非常需要的”,失去新加坡和菲律賓的普遍道義影響將是十分嚴重的。因為在公眾輿論看來,加強新加坡的防禦是英帝國力量的一種象征。英帝國的東部自治領、荷屬東印度和中國都把它的安全視為它們自己安全的保證。新加坡作為一種象征的價值已經變得如此巨大,以致它被日本占領將是一個沉重打擊。但是美國認為,這些不同的國家已經承受了許多沉重打擊,其他沉重的打擊也能被它們承受而不會導致最後的災難。失去馬來亞固然從道義上、經濟上和戰略上看來都是不幸的,但是美國參謀委員會認為,這種損失不一定會對戰爭的結果產生決定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