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不可無書。”蔣子龍先生的話語簡潔、深邃、鮮明,一如他的性格和為人。外界的印象是蔣子龍不苟言笑,不熟悉的人往往因為他冷峻的外表而誤以為他內心冷漠、孤傲,其實他是個古道熱腸的人,與他交談是一件非常愜意的事,他很善於營造寬鬆、隨意的氛圍,他坦誠、率真而又幽默、睿智的談吐令人難忘。
蔣子龍是河北滄州人,十幾歲時到天津讀書。他讀《三劍俠》、《雍正劍俠圖》、《大八義》、《小八義》等評書本,都是在農村的火炕上讀的。到天津上學時,蔣子龍的作文成績並不是最好的,但他很愛看小說,閱讀外國名著如饑似渴,昏天黑地讀個沒完沒了。少年時代他還喜歡評論小說,卻從未寫過小說。中年以後,他願意讀一點有智慧、有味道的東西。比如葡萄牙作家費爾南多·佩索阿的《恍然錄》和邦達列夫的《瞬間錄》,“每天讀上兩三篇,有時讀一個人的,有時比較著各讀一兩篇,像睡前喝一杯葡萄酒一樣,有時一本書要好幾個月才能讀完”。隨著年齡的變化,閱讀習慣自然也就跟著發生變化。他說自己讀書“基本上是個雜食者,能記住的作品肯定會對自己有影響”。
他坦言,自己走上文學道路完全是“興趣牽引”。他喜歡的書很多,至少得有幾百本。他讀過的書已經記不清準確的數字了。他認為,“現在的書多得看不過來,基本沒有時間重新回味,但還是有幾本書比較有嚼頭。一本是邦達列夫的《瞬間錄》,是一段一段的,短而精巧,寫得很實在、很質樸,有時一篇文章的一兩句話就可以獨立成篇。還有一本是韓少功翻譯的佩索阿的《恍然錄》,語言表達方式很華麗,也有一點味道,可以經常看,也不願丟掉。這兩部書都是非常簡練的,任何時候拿起來,麵對的都是完整的一段,不必想過去,也不必擔心未來,獨立成章。如果隻選一部,那我就選最早接觸的《瞬間錄》。”從上初中時他就看魯迅的作品,《魯迅全集》應該是中國文學作品中他比較喜歡的。他認為,《魯迅全集》是百科全書式的,能從中了解很多,思考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