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與名人一起讀書

書可以點燃思想的火花

古人是利用“冬者歲之餘、夜者日之餘、陰雨者時之餘”來讀書,蔣子龍安排自己的讀書時間則是“抓空,有時也放下一切事情讀完一本書”。目前,他“主要看寫作需要的資料方麵的書和自己內心喜歡的雜書,當然也讀一些需要的專業書籍”。

作家的職業是寫書。每當寫作疲塌的時候,他就去逛書店。到了書店,各種各樣的書名,五花八門的裝幀設計,令人目不暇接,精神亢奮。他形容自己走進書店“就像農民走進莊稼地,能激發想象力,調動起想塌下身子幹活的衝動”。當他創作狀態有些“癲狂”的時候,還是去逛書店,裏邊五彩繽紛,充滿**……天下文章好像都讓人寫盡了,自己還能寫出什麽書,丟進這浩如煙海的書堆中能引起別人注意嗎?自己一下子就能靜下來。

在這個人心浮躁的年代,更顯出讀書的妙處。商業社會擁擠而又喧囂,孤獨和抑鬱成了常見病和多發症。尤其是置身於人海當中卻感到孤獨鬱悶、無法排遣,這時隻有書能安全地消除和緩解這種孤獨感。在嘈雜的環境裏,書能提供卓有成效的寂靜,給人以自我完善的機會。同樣,當一個人獨處時,書又能提供一種可親的私語空間,幫助人體會和享受生命本身對寂靜的需要。人是不會滿足的,在自身的生命以外,總還需要能有另一種生命作為補充。書,提供了這種可能。他感到大量的閱讀哺育了自己的智慧和心靈,開闊了自己的文學視野。不倦地閱讀和咀嚼,促進了他對社會、對人生、對文學、對曆史和對自己的反思。

蔣子龍說讀書的第一道程序是選擇。人的生命短暫,時間和精力都有限,讀書有益的條件之一,就是不讀壞書和廢書,甚至光是好書你一生也讀不完。這需要借鑒古人的智慧:存書容易,能讀為難;能讀容易,記住為難;記住容易,能用為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