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伐、怨、欲不行焉:做人別太“使勁”
憲問恥。子曰:“邦有道,穀;邦無道,穀,恥也。”
“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為仁矣?”子曰:“可以為難矣,仁則吾不知也。”
原憲是孔門七十二聖賢之一,他出身寒微,一生堅守節操,不同流合汙,是非常狷介的一個人。
孔子提倡知恥。原憲就問孔子,什麽是恥,恥辱的標準到底是什麽。
孔子說:“邦有道,穀;邦無道,穀,恥也。”
“穀”就是掙俸祿。如果國家有道,政治清明,那就出來當官、掙錢;反之,國家混亂,上下沆瀣一氣,這時還想著賺錢,那就可恥了。
那麽,在“邦無道”的時候,人需不需要“穀”?需不需要吃飯?需不需要去領薪水?孔子他老人家當然不傻,我相信他的意思並不是讓大家餓死。作為一個知識分子,不會種地,又不能餓死,隻能去工作。但在掙錢的過程中,心中也要有原則和底線,別豁出命去掙錢,也不出風頭。如果國家混亂無道,你卻和當權者合作,掙俸祿,是可恥的。比如梅蘭芳先生,在抗日戰爭時期,日本人多次讓他出來唱戲,他卻把胡子留起來,拒絕再唱戲。他心中知恥。
原憲說:“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為仁矣?”
“克”指爭強好勝,“伐”指自吹自擂,“怨”指牢騷過盛,“欲”指欲望興盛。
如果避免以上的情況,就算是仁嗎?
這其實是原憲自道。他在說他自己,他努力的目標就是不克、不伐、不怨、不欲。
孔子說,能夠做到這四點的確很不容易,但不知道能不能稱為仁。
孔子從不輕易地給仁下定義,不會給某一種表現貼上仁的標簽。為什麽“克、伐、怨、欲不行”,還是達不到仁?在《梁漱溟先生講孔孟》中,梁漱溟先生說,孔子有一種與他的學生非常不同的特點,那就是“不找”。他不找,不努力克製,保持一種自然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