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中國古人有一個“三不朽”的說法。叔孫豹和範宣子討論一個人怎樣才能夠不朽。範宣子認為,不朽是一個人當了大官,坐擁權力和財富。
叔孫豹表示了否定,他說不朽有三個境界: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這就是我們常說的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
孔子說“有德者必有言”。意思是當一個人有德行,他內在的修為很高時,就一定能夠說出有價值的話,有名句留在人間。
為什麽有德者必有言?因為有德者表達出有意義、觸動人心的話毫不費勁。他不是挖空心思地造出一句話來,也不是“兩句三年得”一般地湊出一篇文章。有德者隻是讓自己的想法從內心流動出來,就已經足夠有感染力了。
那些行雲流水的千古文章之所以會令人驚歎,不在於刻意地堆砌辭藻和典故,而是從作者的內心自然而然地流淌出來的,因此,那些詞句才靈動而感人。就像蘇東坡,他說自己用文字表達從來不刻意地推敲,一切從心裏自然流出,隻是化作了文字而已。然而,太多人需要挖空心思地“造佳句”,才能成文。前者是由內而外,後者是由外而內,呈現出來的作品是完全不一樣的。
“有言者不必有德”是什麽意思呢?我們遇到的很多人,能寫錦繡文章,偏偏做人一塌糊塗——有的人精通文史哲,可以造出名言警句;有的人可以寫美好的詩詞;有的人開口就是佳句……但他們卻無德。這是因為,很多人縱然無德,但隻要使勁挖空心思地去琢磨,也能有名句流傳出來。
“仁者必有勇”:一個有仁愛之心的人,必然有大的勇氣。所謂“仁者無敵”,哪怕你沒有三頭六臂,甚至是手無縛雞之力的文弱書生,但是麵對千軍萬馬,依然敢站出來,殺身成仁,舍生取義,就是因為心中有仁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