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樊登講論語:先進(精裝版)

義然後取,人不厭其取:與人交往的原則

子問公叔文子於公明賈曰:“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

公明賈對曰:“以告者過也。夫子時然後言,人不厭其言;樂然後笑,人不厭其笑;義然後取,人不厭其取。”

子曰:“其然?豈其然乎?”

這段話是孔子向別人提問。《論語》中,我們極少見到這樣的場景,大部分情況是別人詢問孔子。

公叔文子是衛國的賢達人物。有人說公叔文子的特點是不言、不笑、不取,也就是不苟言笑,不隨便拿別人的東西。

公明賈是衛國的大臣。孔子問公明賈:“公叔文子的如上特點是真的嗎?”

公明賈說:“以告者過也。”這裏有兩種解釋,一種解釋是說這種說法錯了,另一種解釋是傳得有點誇張了。

我覺得根據後文來理解,解釋為“傳得有點誇張”可能會更切合。

公明賈說“夫子時然後言,人不厭其言”,夫子不是不說話,而是他說話恰到好處,到了該說話的時候,他才說話。如果一個人說話時能夠掌握火候、分寸、場合,知道什麽時候該開口,人們就不會討厭他說話。

“樂然後笑,人不厭其笑”,他是真正發自內心地感到開心才笑,所以人們也不討厭他的笑。

不隨意說話,不隨意地笑,這有什麽可讚歎的呢?

在日本,笑也是需要謹慎的。在日本文化中,一個人沒有理由地對他人笑也許並不意味著禮貌和善意,因為在對方看來,這樣的笑是莫名其妙的,甚至可能是嘲笑。與之相反的是歐美人,無論是否認識,都會熱情地打招呼、微笑。日本人最初和西方人做生意的時候,不理解歐美人的這種“自來熟”,產生了不少誤會。

後來,日本的國際企業為了改變這件事情,專門對員工進行了培訓,請員工理解不同國家的風俗和文化,學習如何和西方人打交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