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晉文公譎而不正,齊桓公正而不譎。”
“譎”(jué)是詭譎、奸詐之義。孔子認為晉文公譎而不正,狡猾而不夠正派;認為齊桓公正而不譎,用的是光明正大的方略。
晉文公和齊桓公都屬於春秋五霸,這是孔子對其二人的評價。
孔子對晉文公的評價很低,因為晉文公“挾天子以令諸侯”。他在城濮之戰後,把周天子招到河陽,舉行踐土之盟,借此舉行諸侯大會。
齊桓公與他不同。齊桓公是尊王攘夷,利用自己的力量,尊天子之位,保護華夏的文明不被外族侵害。
孔子認為,齊桓公雖然是五霸之一,但他尊重王權,是“霸在王下”,是完全合法的。晉文公“挾天子以令諸侯”,是“霸在王上”,讓王成為他的工具,成為他的背書。這兩人的出發點是完全不同的。
孔子說:“晉文公譎而不正,齊桓公正而不譎。”此處的“正”可以理解為有原則、有底線,“譎”是指用計太多。政治家善用計謀很正常,孫子講“兵者,詭道也”,如果不會用計,怎麽跟人打仗呢?此處的關鍵還是在於度。齊桓公肯定也有計謀,但重要的是他有底線,沒有不擇手段。
“正”是齊桓公和晉文公最大的區別之一。這給我們一個啟示——心機和手段未必是唯一的通道,我們行事光明正大,同樣能夠實現自己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