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晏平仲善與人交,久而敬之。”
這段話是孔子評論晏嬰的。晏嬰是齊國的大夫。
這句話有兩種解釋。第一種解釋:晏平仲跟你相處了很長時間,你依然會尊敬他。這代表的是晏嬰與人交往的結果。
第二種解釋:晏平仲善於與人交往,因為無論他跟別人相處多久,依然能夠保持恭敬。這代表的是晏嬰與人交往的過程。
大家讀我講的《論語》,一定會出現大量的爭論,這是很正常的,因為對於每一種解釋,我們都能找到大量的古書和典籍作為支持,我們隻需要選擇自己願意相信、對個人有用的就足夠了。對於孔子的這句話,我個人選擇第二種解釋。
孔子希望大家能夠向晏平仲學習,如果是第一個解釋,它更強調結果,而結果是沒法學的。比如,孔子說晏子這個人很了不起,別人都很尊敬他,你還是不知道該怎麽學他。但是,我們可以學習晏子待人接物的過程,學習他與人相處時的恭敬態度,學習他的“久而敬之”。
為什麽這是需要學習的呢?
孔子說:“近之則不孫,遠之則怨。”
和一個人離得太近了,他就不把你當回事,就開始不遜了。越近的朋友越喜歡互相插科打諢,開玩笑的尺度越大,甚至隨便諷刺對方,說放肆的話;離得太遠了,又會產生抱怨,覺得對方不在意自己,這就是人與人交往中的難點。
孔子說,“久而敬之”是交友之道。“晏平仲善與人交,久而敬之”,即便是幾十年的老朋友,每次見麵依然能保持足夠的恭敬,依然尊重對方的人格,給對方足夠的鼓勵和肯定,而不會因為特別熟,就肆無忌憚地打趣、挖苦、揶揄。
這是我們每一個人都需要學習的東西。一個人是否有修養,是否受過良好的教育,是否有氣質,就反映在這些細節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