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
“十室之邑”是指大概有十戶人家的小村子。孔子說,在這個範圍裏,一定有人和他一樣能夠做到忠和信。“不如丘之好學”,意思是在這樣的一個小村子裏,最好學的可能就是孔子了。
孔子是不是自吹?他為什麽敢這麽肯定自己好學這件事?
我們要注意,孔子從來沒有誇耀自己是聖人,他甚至沒有說過自己做到了中庸,也沒有說過自己是仁人。他是一個很謙虛的人,中庸也好,仁也好,都是他終其一生所追求的境界,他從未表示自己已經達到了。但是孔子為什麽經常說自己好學呢?比如“下學而上達”“敏而好學,不恥下問”“不如丘之好學”……
孔子強調的是好學本身。一個人,無論境界高低,都可以追求好學,好學是一個過程,不是結果。孔子能夠肯定地認為自己是一個好學的人,不懂就問,追求“一事不知,儒者之恥”。孔子不是誇耀自己的境界高,隻是向大家強調,好學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因為在孔子看來,忠、信都不是很高的境界。一個老實巴交的人完全可以做到忠、信,但為什麽他一生當中都沒有太大的變化?因為他有懶惰的一麵。他也許非常勤勞,黎明即起,下地幹活,忍受彎腰駝背、風吹日曬,但就是不願意學習,不願意動腦子,不願意改變。
要知道,學習、動腦子、改變,是對自我人格的挑戰。
一個人在什麽情況下才願意努力學習?是對自己產生不滿,覺得自己的狀態不夠好,才願意去學。如果一個人很自得,覺得自己“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力於我何有哉”,滿足於當下,看不到自身的不足,就不會有學習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