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
這是相當哀傷的一段對話,可見孔子對於顏回的死亡是多麽惋惜,多麽悲痛。
此時,孔子年紀已經很大了,應該超過七十歲了。某一天,魯哀公問孔子:您的弟子當中,誰能夠稱得上好學?
孔子說:“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
作為中國人,我們得學會這句話——不遷怒,不貳過。
“不遷怒”,就是一個人犯了錯,不要去遷怒於他人。
如果遷怒別人,社會就會變得混亂。心理學上有個“踢貓效應”,講的是負麵情緒是如何傳染的。比如,一位老板心情不好,把來匯報工作的經理批評了一頓;經理莫名其妙挨了罵,就把火氣發在部門員工的身上;員工滿腹委屈無處發泄,下班回到家把沙發上跳來跳去的孩子臭罵了一頓;孩子心裏窩火,狠狠去踹身邊打滾的貓;貓從窗戶跳下去,一輛小轎車剛好路過,司機為了避讓,撞上了旁邊的護欄,而這個司機正是一開始的那位老板……
一個人受了氣,將負麵情緒發泄在比自己弱,或者覺得自己可以欺負的人身上,而被欺負的人又去欺負下一個人……直到最後,負麵的情緒最終還是會回到自己身上,這就是“踢貓效應”給我們的啟示。
“踢貓效應”是可以終結的。終結的關鍵,就在於情緒鏈條的第一個人,隻要他能夠意識到不要遷怒,負麵情緒就會到此為止。
“不貳過”,做錯了某件事,不會再錯第二次。
“不遷怒”和“不貳過”這兩者是有聯係的,我個人認為,一個人隻有不遷怒,才能不貳過。
為什麽我們難以做到“不貳過”?這是因為人在做錯了一件事之後,往往不敢麵對錯誤的本質,不願意承認自己不對,而是遷怒於別人,將責任轉移給外界,比如體製的問題、環境的問題、經濟形勢的問題……永遠不肯進行正確的歸因,以至於很多人不僅無法做到不“貳過”,而且會“三過”“四過”“五過”,甚至終生循環在同一個問題上,持續犯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