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海軍沉著臉,將手機遞給李秀梅。
短信上赫然寫著:“部分學生新課程適應困難,成績出現下滑,請求支援。”李秀梅秀眉微蹙,原本輕鬆的氛圍瞬間凝重起來。
課程差異的問題剛解決,新的挑戰又接踵而至,這讓他們始料未及。
難道這精心籌劃的合作,最終還是無法落地生根嗎?
兩人匆匆趕到學校,周院長和趙主任已經在辦公室等候。
“情況比我們預想的還要糟糕。”周院長指著桌上堆積如山的成績單,語氣沉重,“不少學生對新的教學資源和學習方式很不適應,成績下滑嚴重,甚至有些學生開始抵觸學習。”
趙主任補充道:“我們之前過於樂觀了,忽略了學生適應新事物需要一個過程。現在一些家長也開始質疑,擔心新的教學方式會影響孩子們的升學。”
潘海軍冷靜地翻閱著成績單,眉頭緊鎖。
他知道,這次的挑戰比課程差異更加棘手。
課程差異隻是技術性問題,而學生適應性問題則涉及到更深層次的心理和學習習慣。
李秀梅走到一位正在低頭啜泣的女學生身邊,輕聲問道:“孩子,你怎麽了?”
女生名叫熱麗依巴,她抬起頭,淚眼婆娑,她哽咽著說:“李醫生,我…我覺得自己好笨,新的課程我根本聽不懂,作業也做不好……”
她輕輕摟住女學生的肩膀,柔聲安慰道:“別灰心,每個人適應新事物都需要時間,你很聰明,隻是還沒有找到合適的方法。我們會幫助你的。”
然而,熱麗依巴的情況並非個例。
越來越多的學生表現出不適應,甚至開始質疑整個項目的可行性。
潘海軍和李秀梅意識到,如果不能盡快解決這個問題,整個計劃恐怕真的會功虧一簣。
潘海軍深吸一口氣,目光堅定地掃過眾人,沉聲道:“我們必須想辦法,幫助孩子們渡過這個難關!”李秀梅也點點頭,眼神中充滿了決心。